這個歷史名城,戰國時就已經是燕國都會之一,華北平原一個政治文化的中心。 (近年來,圍繞著這個地區的外沿唐山和熱河,不斷都有大量古文物的發現,已證明這地區還可能有更多重要遺物出土。 )隋唐時代依舊是北方重鎮,設立范陽節度使,屯集重兵,當時主要是防禦奚、契丹的內侵。 安祿山鎮范陽後,卻用作根據地,利用諸胡族,舉兵內犯,動搖了長安唐政權。 即由金人正式建都「燕京」算起,也已經有了八百多年。 世界著名橫跨無定河的東方長石橋——盧溝橋,就是這個時期石工修造的。 元代在這裡作「大都」,百年統治中,城郊廟壇園林還不斷有補充。 白雲觀、護國寺、東嶽廟、白塔寺,都是這一時期建造的。 當時尼泊爾的大藝術家安尼哥,和中國大藝術家劉元師徒二人曾經參加過這些廟宇園林的建築設計和雕塑工程。 長城口居庸關的過街樓,也是這個時期作成的。 金代城池的建造,多取法北宋汴梁,間接還保留洛陽和長安漢唐帝都的規模。 《金史·張汝霖傳》中曾提起過,當時裝飾一個宮殿,就使用過漢族和回鶻錦綺絲繡工人一千二,經時兩年才告完成。 今北海瓊島的建築,雖從遼代創始,至於瓊島上的太湖石假山,卻是金人攻下開封後,把「壽山艮岳」撤毀,搬運石頭來京堆砌成功的。 元代在這座小山上建「廣寒殿」避暑,房屋花木佈置得和想像中的月宮仙境一樣。 當時還用人工激水上升到山頂,水從一個龍頭口裡噴出,變成小瀑布緩緩流入浴池中。 明太祖因為這座宮殿過於奢偉,派蕭洵來督工,把它撤毀。 蕭洵才把原來瓊島建築情況,一一記載下來讓後人知道。 瓊島上石頭透剔清奇部分,明代搬移過中南海,就成了現在的「瀛台」。 元代雖已利用海運轉輸南方糧食,南北運河還貫通,運河糧船能直達北城後海一帶,當時在瓊島上遠望,還可依約見到千百艘大糧船,舳艫銜接、桅檣如林的動人情景。 金元舊都略偏西南北,經過長久的歲月,加上幾次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大事變,目下只剩下些城垣遺跡和廟宇中碑石樹木。 明代永樂重新定都北京,前後修築的內外皇城,和用紫禁城裡三大殿作主體的故宮建築群,雖歷年五百,因明清兩代不斷興修,大致都還保存得完完整整。 此外圍繞宮城的幾個主要建築群,例如南城的天壇和先農壇,西城的白塔寺和城外白雲觀與五塔寺,北城的鐘樓和鼓樓,東北城角的國子監、孔廟和雍和宮,城外的東嶽廟,以及臨近宮城的中南海、北海、團城、太廟和社稷壇,景山和大高殿,郊外西山一帶的碧雲寺,八大處,臥佛寺,玉泉山,大覺寺,……都是近五百年古建築藝術的結晶。 這些古建築或因年久失修,或前後曾遭受人力破壞摧殘,解放後經過逐年修復,又回復了它固有的光彩。 外來遊人到北京後,最先引起注意的是天安門。 在一座高達三丈的棕紅色台基上,高高矗起那麼一座九楹重簷金碧輝煌的大門樓,兩翼紅牆向東西延展開去,給人印象是雄偉、華貴而又十分沉靜穩定。 無論任何時候看來都是一種壯觀。 其實如就故宮建築全部說來,天安門還只是宮城建築體系前沿一部分。 再前還有正陽門,後邊又還有端門。 由端門進去是午門,這才是紫禁城真正的大門。 天安門建築以華美壯麗見稱,午門卻給人一種端重嚴肅的感覺。 一個熟習近五世紀中國史的遊人,來到這座門樓下邊時,這種嚴肅感會格外加深。 第1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沈從文全集《散文集》》
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