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不識不知,」《書》曰:「無偏無黨。 」一彼此於胸臆,捐好惡於心想。 眾棄而後加刑,眾悅而後命賞。 弱其強而治其亂,伸其屈而直其枉。 故曰:如衡如石,不定物以數,物之懸者,輕重自見;如水如鏡,不示物以形,物之鑒者,妍蚩自露。 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汶汶而闇,勿察察而明。 雖冕旒蔽目而視於未形;雖黈纊塞耳而聽於無聲。 縱心乎湛然之域,游神於至道之精。 扣之者,應洪纖而效響;酌之者,隨淺深而皆盈。 故曰:天之清,地之寧,王之貞。 四時不言而代序,萬物無為而受成;豈知帝有其力,而天下和平。 吾王撥亂,戡以智力;人懼其威,未懷其德。 我皇撫運,扇以淳風;民懷其始,未保其終。 爰述金鏡,窮神盡性。 使人以心,應言以行。 苞括理體,抑揚辭令。 天下為公,一人有慶。 開羅起祝,援琴命詩;一日二日,念茲在茲。 惟人所召,自天祐之。 爭臣司直,敢告前疑。 太宗嘉之,賜帛三百段,仍授以大理寺丞。 貞觀五年,詔曰:「在京諸司,比來奏決死囚,雖雲三覆,一日即了,都未暇審思,三奏何益?縱有追悔,又無所及。 自今後,在京諸司奏決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諸州三覆奏。 」又手詔敕曰:「比來有司斷獄,多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守文定罪,或恐有冤。 自今門下省復有據法合死,而情在可矜者,宜錄狀奏聞。 」 貞觀九年,鹽澤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違李靖節度,又誣告靖謀逆,減死徙邊。 時有上言者曰:「甑生舊秦府功臣,請寬其過。 」太宗曰:「雖是藩邸舊勞,誠不可忘,然理國守法,事須畫一,今若赦之,使開僥倖之路。 且國家建義太原,元從及征戰有功者甚眾,若甑生獲免,誰不覬覦,有功之人,皆須犯法。 我所以必不赦者,正為此也。 」 貞觀十一年,特進魏徵上疏曰: 臣聞《書》曰:「明德慎罰」,「惟刑恤哉!」《禮》云:「為上易事,為下易知,則刑不煩矣。 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矣。 」夫上易事,則下易知,君長不勞,百姓不惑。 故君有一德,臣無二心,上播忠厚之誠,下竭股肱之力,然後太平之基不墜,「康哉」之詠斯起。 當今道被華戎,功高宇宙,無思不服,無遠不臻。 然言尚於簡文,志在於明察,刑賞之用,有所未盡。 夫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貴賤親疏而輕重者也。 今之刑賞,未必盡然。 或屈伸在乎好惡,或輕重由乎喜怒。 遇喜則矜其情於法中,逢怒則求其罪於事外,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 瘢痕可求,則刑斯濫矣;毛羽可出,則賞因謬矣。 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 小人之惡不懲,君子之善不勸,而望治安刑措,非所聞也。 且夫暇豫清談,皆敦尚於孔、老;威怒所至,則取法於申、韓。 直道而行,非無三黜,危人自安,蓋亦多矣。 故道德之旨未弘,刻薄之風已扇。 夫刻薄既扇,則下生百端,人競趍時,則憲章不一,稽之王度,實虧君道。 昔州犁上下其手,楚國之法遂差;張湯輕重其心,漢朝之刑以弊。 以人臣之頗僻,猶莫能申其欺罔,況人君之高下,將何以措其手足乎!以睿聖之聰明,無幽微而不燭,豈神有所不達,智有所不通哉?安其所安,不以恤刑為念;樂其所樂,遂忘先笑之變。 禍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可不思?頃者責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帳不贍,或以營作差違,或以物不稱心,或以人不從命,皆非致治之所急,實恐驕奢之攸漸。 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非徒語也。 且我之所代,實在有隋,隋氏亂亡之源,聖明之所臨照。 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資儲,以隋氏之甲兵況當今之士馬,以隋氏之戶口校今時之百姓,度長比大,曾何等級?然隋氏以富強而喪敗,動之也;我以貧窮而安寧,靜之也。 靜之則安,動之則亂,人皆知之,非隱而難見也,非微而難察也。 然鮮蹈平易之涂,多遵覆車之轍,何哉?在於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之所致也。 昔隋氏之未亂,自謂必無亂;隋氏之未亡,自謂必不亡。 所以甲兵屢動,徭役不息,至於將受戮辱,竟未悟其滅亡之所由也,可不哀哉! 夫鑒形之美惡,必就於止水;鑒國之安危,必取於亡國。 故《詩》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又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臣願當今之動靜,必思隋氏以為殷鑒,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 若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 知存亡之所在,節嗜欲以從人,省游畋之娛,息靡麗之作,罷不急之務,慎偏聽之怒。 近忠厚,遠便佞,杜悅耳之邪說,甘苦口之忠言。 去易進之人,賤難得之貨,采堯、舜之誹謗,追禹、湯之罪己,惜十家之產,順百姓之心。 近取諸身,恕以待物,思勞謙以受益,不自滿以招損。 有動則庶類以和,出言而千里斯應,超上德於前載,樹風聲於後昆。 此聖哲之宏規,而帝王之大業,能事斯畢,在乎慎守而已。 夫守之則易,取之實難。 既能得其所以難,豈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則驕奢淫泆動之也。 慎終如始,可不勉歟!《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誠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 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減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曩日。 若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矣,固無得而稱焉。 第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貞觀政要》
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