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陽公、中書令河東公,以時逢聖明,位居宰輔,寅亮帝道,弼諧王政,恐一物之乖所,慮四維之不張,每克己勵精,緬懷故實,未嘗有乏。 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至於垂世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備加甄錄,體制大略,咸發成規。 於是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詞兼質文,義在懲勸,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 凡一帙一十捲,合四十篇,名曰《貞觀政要》。 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豈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哉!其篇目次第列之於左。 卷一 君道第一凡五章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若躭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 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 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 昔楚聘詹何,問其理國之要。 詹何對以修身之術。 楚王又問理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理而國亂者。 」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詩》云:『先人有言,詢於芻蕘。 』昔唐、虞之理,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是以聖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 梁武帝偏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 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 由此言之,草創為難。 」魏徵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 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 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恆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則難。 」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脩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 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 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貞觀十一年,特進魏徵上疏曰: 臣觀自古受圖膺運,繼體守文,控禦英雄,南面臨下,皆欲配厚德於天地,齊高明於日月,本支百世,傳祚無窮。 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 殷鑒不遠,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鋭,三十餘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 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 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後患。 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 宮苑是飾,台榭是崇,徭役無時,干戈不戢。 外示嚴重,內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 遂以四海之尊,殞於匹夫之手,子孫殄絶,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聖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傾而復正,四維弛而更張。 遠肅邇安,不逾於期月;勝殘去殺,無待於百年。 今宮觀台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姜淑媛,盡侍於側矣。 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 若能鑒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台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於峻宇,思安處於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 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 雜茅茨於桂棟,參玉砌以土堦,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 若惟聖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儉,追雕牆之靡麗,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知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 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鮮矣。 順天革命之後,將隆七百之祚,貽厥子孫,傳之萬葉,難得易失,可不念哉! 是月,徵又上疏曰: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貞觀政要》
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