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應龍者,以儒生知兵,出入行陳三十餘年,至是為泰州諮議官。 州守孫良臣之弟舜臣,自軍中來說降,良臣召應龍與計。 應龍極陳國家恩澤,君臣大義,請殺舜臣以戒持二心者,良臣不得已殺之。 及泰州降,應龍夫婦自經死。 提刑司諮議廬人褚一正,置司高郵,督戰,亦被創沒水死。 淮東地盡歸附。 甲寅,以楊村至浮鷄泊漕渠回遠,改從孫家務。 丙辰,遣使以香幣祀岳瀆、后土。 以尚書右丞阿爾哈雅為平章政事,簽書樞密院事、淮東行樞密院錫奇裡密實為中書右丞,參知政事董文炳為中書左丞,淮東左副元帥達春,兩浙大都督範文虎,江東、江西大都督、知江州呂師夔,淮東、淮西左副都元帥陳岩,並參知政事。 是月,翰林侍讀學士郝經卒。 經為人,尚氣節,為學務有用,拘宋十六年,從者皆通於學。 及卒,官為護喪還葬,謚文忠。 八月,己巳,穿武清蒙村漕渠。 揚州既破,元兵攻真州益急。 宋都統司計議趙孟錦,乘霧襲其營,少頃,霧開,營中見孟錦兵少,逐之,孟錦登舟,失足墮水死,城遂破。 安撫使苗再成死之。 召阿珠入朝,賜泰興戶二千為食邑。 宋楊亮節居中秉權,秀王與擇,自以國家親賢,多所諫正,遂犯忌嫉,諸將俱憚之。 至是詔出兵浙東,朝臣言:「與擇有劉更生之忠,曹王皋之孝,宜留輔以隆國本。 」譖者益急,卒遣之。 與擇圍婺州,董文炳拒之,及還。 宋以王積翁為福建招捕使,黃恮副之。 積翁兼知南劍州,備禦上三州;忄全兼知漳州,備禦下三州。 宋張世傑遣都統張世虎與吳浚合兵十萬,期必復建昌;與李恆戰,兵敗,浚奔寧都。 帝歸自上都,以鄂囉齊參知政事。 宋太皇太后謝氏,以疾久留臨安。 至是,遣人自宮中舁其床以出,同侍衛七十二人北赴大都,降封壽春郡夫人。 九月,壬辰朔,命國師作佛事于太廟。 庚子,命姚樞、王磐選宋三學生之有實學者留京師,餘聽還家。 癸卯,以平宋赦天下。 丙午,敕常德府歲貢包茅。 阿喇罕、董文炳及蒙古岱、索多以舟師出明州,達春及呂師夔、李恆等以騎兵出江西,分道略閩、廣。 東莞民熊飛守潮、惠,聞宋趙溍至,即以兵應之;攻梁雄飛于廣州,雄飛遁,飛遂復韶州、新會。 會曾逢龍亦率兵至廣州,李性道出迎謁,飛與逢龍執性道,殺之,溍遂入廣州。 宋知邕州宕昌馬塈將入衛,而臨安已破,因留靜江,總屯戍諸軍。 阿爾哈雅將進取廣西,塈發所部及諸峒兵守靜江,而自將三千人守嚴關。 攻之,不克,乃以偏師入平樂,過臨桂,夾攻塈,塈退保臨江。 阿爾哈雅使人招降,塈發弩射之。 攻三月,塈不解甲,前後百餘戰,城中死傷相藉,訖無降意。 辛酉,詔宋宗臣鄂州教授趙與{票灬}趙闕,以{票灬}入見,言宋敗亡之故,悉由誤用權桿,詞旨激切。 帝為之感動,即授翰林待制。 冬,十月,丁亥,兩浙宣撫使焦友直,以臨安經籍、圖畫、陰陽秘書來上。 戊子,淮西安撫使夏貴請入覲,乞令其孫貽孫權領宣撫司事,從之。 以淮東左副都元帥阿爾為平章政事,河南等路宣尉使哈喇哈遜為中書右丞。 壬戌朔,宋文天祥師次汀州,遣趙時賞等將一軍趣贛以取寧都,吳浚將一軍取雩都,劉洙等皆自江西以兵來會。 時賞,和州宗室也。 呂師夔等將兵度梅嶺,趙溍使熊飛及曾逢龍禦之於南雄,逢龍敗死,飛走韶州。 進兵圍之,守將劉自立以城降,飛率兵巷戰,兵敗,赴水死。 十一月,阿喇罕、董文炳攻處州,知州李珏以城降。 甲辰,宋秀王與擇偕弟與慮、子孟備及觀察使李世達、監軍趙由葛、察訪使林溫、知瑞安府方洪被執,皆不屈死。 大兵破建寧府、邵武軍,宋陳宜中、張世傑,備海舟奉宋主及衛王、楊太妃等登舟。 時軍人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兵萬人,與北舟相遇,值天霧晦冥,舟得以進。 宋王積翁棄南劍,走福安,遣人納款。 至是,軍集城下,積翁為內應,遂與知府王剛中同降。 宋主行至泉州,舟泊于港,招撫使蒲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傑不可。 初,壽庚提舉市舶,擅利者三十年,或勸世傑留壽庚不遣,凡海舶不令自隨,世傑不從,縱之歸。 繼而舟不足,乃掠其舟,並沒其貲。 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州者,宜中等乃奉宋主趣潮州。 壽庚遂與知泉州田子真以城降。 癸丑,亻並省內外諸司。 庚申,敕:「管民及理財之官,由中書銓調;軍官由樞密院定議。 」 高麗國王王愖更名暙。 十二月,辛酉朔,宋江西制置使趙溍棄廣州遁,副使方興亦遁。 降將王世強為鄉導,破福安。 王剛中既降,使徇興化軍,宋知軍事陳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遂發民兵固守。 阿喇罕復遣使招之,文龍復斬之。 有風其納款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 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部將林華禦于境上,華反為鄉導,引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 文龍被執,勸之降,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何相逼耶!」卒不屈,乃械送臨安,文龍不食死。 其母系福安尼寺,病甚,左右視之泣下,母曰:「吾與吾子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之。 眾嘆曰:「有是母宜有是子!」為收葬之。 第1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下》
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