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金制:「諸部內災傷,主司應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 檢視不以實者,罪如之。 因而有傷人命者,以違制論。 致枉有徵免者,坐臓論。 妄告者,戶長坐詐下,以實罪計臓,從詐匿不輸法。 」 癸巳,金諭有司:「自今女真字直譯為漢字,國史院專寫契丹字者罷之。 」 甲午,金改封永中為並王,永功為魯王,永成為兗王,永升為曹王,永蹈為鄭王,永濟為韓王,永德為豳王。 五月,己酉朔,福州水。 辛亥,詔:「六院官許輪對,仍入雜壓。 」自龔茂良為謝廓然所攻,六院官始不入雜壓,至是乃復班在五寺主簿之下,太學博士之上。 庚申,詔:「侍從、經筵、翰苑官,自今並不時宣對,庶廣諮詢以補治道。 」 戊辰,金詔:「諸郡邑文宣王廟、風師、雨師、社稷神壇隳廢者復之。 」 己巳,潼川、崇慶二府、大安、石泉、淮安三軍、興、利、果、合、綿、漢六州大水。 六月,戊子,金平章政事崇寧卒。 癸巳,詔:「宰臣、執政,俱不時內殿宣引奏事。 」 丙午,金尚書右丞伊喇履卒,謚文獻。 履精歷算,先是舊《大時歷》舛誤,履上《乙未歷》,以金受命于乙未也。 世服其善。 右司諫鄭驛,以言事罷,為將作監。 御史林大中言:「台諫以論事不合而遽遣,臣恐天下以陛下為不能容。 」不聽。 秋,七月,丁未朔,詔:「故容州編管人高登,追復元官。 」 丁巳,金以參知政事圖克坦鎰為尚書右丞,御史中丞瓜勒佳衡為參知政事。 己未,出會子百萬緡,收兩淮私鑄鐵錢。 己巳,興州大水,漂沒數千家。 八月,戊寅,御史中丞何澹,有本生繼母喪,乞有司定所服。 禮寺言當解官,澹上疏引禮不逮事之文,請下台諫、給、舍議之。 於是太學生喬秘、朱九成、黃會卿移書責之,其略曰:「人之大倫莫重於父母,禮有出繼,其服雖降異,而鐘于天性者未嘗不同也。 故所承父母則三年終喪,而所生父母則心喪三年。 閣下自長成均而列長檯諫,此三綱五常之所繫者也。 今閣下有所生繼母之喪,初請解官,莫不義之;繼上疏稱逮事不逮事之異,中外哄然。 夫禮經所謂『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非謂無恩于先祖也。 蓋逮事父母,則親聞父母之言所嘗諱其祖,不逮事父母,則不聞父母之言所嘗諱其祖,是以子莫知其所諱也。 故本朝方慤解此一節,以謂特庶人之禮耳。 若學士大夫,則知尊祖矣,何逮事不逮事之拘乎!今聞閣下引此欲不持喪,恐與禮經相反。 何者?禮經謂『逮事父母則從父母』之言,今閣下所生之父,果以繼室為正乎?若所生之父果以繼室為正,則閣下亦當從而為正,不得黜之也。 今四十餘年,以所生繼母事之,及其終也,反以為生不逮事而不持心喪,可乎?夫閣下之意,必謂所生繼母無生我之恩,則不當為之服,抑不思黜其所生之母,是賤其所生之父也。 為人子者,尚忍言哉!不然,必以生我者為正而繼之者為不正,是閭巷小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者,非天理之公、人倫之正也。 閣下為天子耳目之官,將以厚人倫、移風俗,正宜致辨于此。 」澹方待命六和塔,得書乃去。 甲申,寬兩浙榷鐵之禁。 己亥,金敕:「山東、河南闕食處,許納粟補官。 」 九月,壬子,以知福州趙汝愚為吏部尚書。 時知潭州趙善俊得旨奏事殿中,侍御史林大中疏劾之,且言宗室汝愚之賢,當召。 帝用其言,召汝愚而出善俊。 己未,金以左丞瓜勒佳清臣為平章政事,封芮國公,參知政事完顏守貞為左丞,知大興府事張萬公為參知政事。 庚申,金主如秋山。 乙丑,以久雨,命大理寺、三衙、臨安府及兩浙決繫囚,釋杖以下。 冬,十月,丁丑,築福州外城。 甲申,復吳瑞帶禦器械。 己丑,金主還都。 十一月,丙午朔,金制:「諸女真人不得以姓氏譯為漢字。 」 甲寅,金禁伶人不得以歷代帝王為戲及稱萬歲,犯者以不應為重法科。 戊午,夏人殺金邊將阿嚕岱。 夏人肆牧于鎮戎之境,邏卒逐之,夏人執邏卒而去。 阿嚕岱率兵詰之,夏廂官吳明契、信陵都卜祥、徐餘立伏兵三千于澗中,阿嚕岱中流矢死。 詔索殺阿嚕岱者,夏人處以徒刑。 索之不已,夏乃殺明契等。 甲子,金制:「投匿名書者,徒四年。 」 己巳,加謚高宗曰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孝皇帝。 初,帝欲誅宦者,近習皆懼,遂謀離間三宮。 帝疑之,不能自解。 會帝得疾,壽皇購得良藥,欲因帝至宮授之,宦者遂訴于皇后曰:「太上合藥一丸,俟宮車過,即授藥。 萬一不虞,奈宗社何!」後心銜之。 頃之,內宴,後請立嘉王護為太子,壽皇不許。 後曰:「妾六禮所聘,嘉王,妾親生也,何為不可?」壽皇大怒。 後退,持嘉王泣訴于帝,謂壽皇有廢立意。 帝惑之,遂不朝壽皇。 一日,浣手宮中,睹宮人手白,悅之;它日,後遣人送食合于帝,啟之,則宮人兩手也。 黃貴妃有寵,因帝祭太廟宿齋宮,後殺貴妃,以暴卒聞;及郊,風雨大作,黃壇燭盡滅,不能成禮而罷。 帝既聞貴妃卒,又值此變,震懼增疾,自是不視朝,政事多決於後,後益驕恣。 壽皇聞帝疾,亟往南內視之,且責後,後怨愈深。 十二月,庚辰,築荊門軍城,從知軍陸九淵之言也。 第4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4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