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御史辛炳素憾浚,亦論浚誤國犯分:「富平之役,趙哲轉戰用命,勢力不敵而潰,浚乃誅哲,致其徒怨叛。 又信王庶一言,殺曲端於獄中,端之部曲又皆叛去,其後日夜攻打川口,公行文檄求端於浚者是也。 和尚原之戰,王萬年之功為多,浚乃抑之。 萬年怨憤叛去,與哲、端潰卒力窺川口,金人特因之耳。 又用趙開營財利,行榷茶鹽及隔槽酒法,苛細特甚,內結人怨,西蜀之不亡者幸也。 凡朝廷所除監司郡守至,輒不許上,必己所命乃得赴。 張深以老乞退,則令五日一赴宣司治事,此例安出哉!甚者擅肆赦宥,一歲凡再,自古便宜未有如是之專者也。 湖南、北非浚地分,乃遣李允文、王以寧,假以便宜,肆行生殺,遂亂兩路。 敗事而歸,不自知罪,猶移文令葺治府第,浚謂樞廷之權為己家物乎?即被召,盡刷四川之財以行,尚敢託言那掇隨軍錢物應副解潛、程昌,欲以要功,不知錢何所從出哉?沿路札下荊、峽諸州,計置箭簳各數百萬;又言如難計量,即具因依回報,是徒欲求進,不恤民力之困也。 浚聞罷之始,則遷延不行,中則疑而有請,欲俟至潭州,道路無虞而後造朝,近又奏乞至衢州留數日修治器甲,今聞政府虛位,則至衢州一日而行,星夜兼程,不復留滯,何前緩而後急?」疏入,不報。 前一日,炳以急速請對,論:「浚為黃潛善所知,自興元曹官一二年間引為侍從。 及金人有窺江南意,乃避禍遠去,引一時小人如劉子羽、程唐輩誅求聚斂,四川騷然。 陛下初許浚便宜黜涉,蓋以軍事在遠,不欲從中制也。 浚輒立招賢館,有視龍圖閣之命,以孺人封號封參議官之妾。 陛下常遣中使撫問,浚乃與之加秩,勞其遠來,其狂悖甚矣。 陛下遣郎官持節召之,浚乃偃蹇遷延,既到鼎、澧間,擅差撫諭官騷擾州縣。 所為一至于此,望賜罷黜,明正典刑,以為人臣跋扈之戒。 」 浚至行在,詔浚隨行軍馬盡付神武中軍統制楊沂中,逐行錢物隷內藏為封樁激賞庫。 浚既見,遂赴樞密院治事。 三月,辛亥朔,川陝宣撫司都統制吳玠敗金人于仙人關。 初,金右都監宗弼連戰未決,玠遙與宗弼相見。 宗弼遣人謂曰:「趙氏已衰,不可扶持;公來,當擇善地百里而王之。 」玠謝曰:「已事趙氏,不敢有貳。 」 金人遣生兵萬餘擊玠營之左,玠分兵擊卻之,敵怒,擁眾乘城。 玠遣統制官楊政以刀槍手深入,統制官吳璘以刀畫地,謂諸將曰:「死則死此,敢退者押!」金人分為二陳,宗弼陳于東,將軍韓常陳于西,南軍苦戰久,遂退屯第二隘。 時軍中頗有異議,欲別擇形勝以守,璘曰:「方交而退,是不戰而卻也。 吾度此敵走不久矣。 」政亦言于玠曰:「此地為蜀阨塞,死不可失,當守以強弩,彼不敢舍此而攻關。 」玠從之。 金人進攻第二隘,人被兩鎧,鐵刃相連,魚貫而上,璘督士死戰,矢下如雨,金兵死者復踐而登。 完顏杲駐馬四視久之,曰:「吾得之矣!」翼日,命諸軍併力攻營之西北樓,統領官隴干姚仲登樓死戰,樓已欹,仲以帛為繩,曳使復正;金人以火焚樓柱,仲取酒滅之。 玠又遣政與統領官田晟以鋭兵持強力大斧擊其左右,夜,布火四山,大震鼓隨之。 壬子夜,壘中大出兵,遣右軍統領王慶及王武等諸將分紫白旗入金營,金兵驚潰,將軍韓常射損左目,敵不能支,遂引兵宵遁。 右軍統制張彥劫橫山寨,斬千餘級,玠遣統制官王浚設伏河池,扼其歸路,又敗之。 是舉也,金人決意入蜀,自完顏杲已下,皆盡室以來,既不得志,遂還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自是不復圖蜀矣。 金人之始入也,玠檄召金房鎮撫使王彥、熙河路總管關師古來援;師古已叛,彥亦不至,獨綿、威、茂、石泉軍安撫使劉錡以所部會之。 玠聞師古叛,並其軍麾下,厚資給焉,由是玠軍益以精強。 戊午,端明殿學士、江南西路制置大使趙鼎參知政事。 時鼎已召未至。 壬戌,參知政事、同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孟庾自鎮江至行在。 癸亥,侍御史辛炳試御史中丞,中書舍人唐煇試左諫議大夫。 禮部侍郎兼侍講、權學士院陳與義言:「明堂之禮,有漢武汾上之制,紹興元年,實已行之。 若再舉而行,適宜于今事,無戾于古典。 」太常丞詹公薦、博士劉登亦言:「古人巡幸,自非封禪告成,未有行郊祀者。 今歲若且祀明堂,實得權時之義。 但紹興元年,止設天地祖宗四位,不曾設皇佑百神。 議者疑郊與明堂當間舉。 」帝乃命有司條具明堂典禮以聞。 乙丑,檢校少保、奉國軍節度使、知樞密院事張浚罷,為資政殿大學士、左通奉大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時辛炳、常同論浚不已,帝未聽。 二人因錄所上四章申浚,浚懼,即移疾待罪,且以呂頤浩在相位時書進呈,帝乃釋然。 炳又言:「前此人臣,未有如浚之跋扈僭擬、專恣誤國、欺君慢上者,浚兼有眾惡,望早賜竄黜。 」同亦論奏如炳言,故浚遂罷,未幾,謫福州居住。 癸酉,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汪藻上所編《元符庚辰以來詔旨》二百卷,詔送史館。 夏,四月,庚辰朔,制授吳玠定國軍節度使、川陝宣撫副使。 玠因除宣副,遂移鎮、加恩,帝賜以所禦戰袍、器甲,且賜親筆曰:「朕恨阻遠,不得拊卿之背也!」 第1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