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宗自燕京降金,金初得平州,凡州縣之事,悉委裁決。 及下燕京,凡燕京一品以下,皆承製注授,其委任如此。 後追封兗國公,謚英敏。 丁丑,范瓊引兵至京師。 江、淮制置使劉光世敗李成於新息縣。 先是光世以統制官王德為先鋒,與成遇于上蔡驛口橋,敗之。 成奔新息,裒散卒再戰。 光世以儒服臨軍,成遙見白袍青蓋者,曰:「必大將也。 」並兵圍之,德潰圍拔光世以出。 光世下令,得成者以其官爵予之,士奮命爭進,再戰皆勝,成遂循走,擒其謀主陶子思。 戊寅,金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韓州。 十一月,戊子,銀青光祿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李綱,責授單州團練使,萬安軍安置。 初,綱既貶,會有旨左降官不得居同郡,而責授忻州團練副使范宗尹在鄂州,乃移綱澧州居住。 至是御史中丞王綯劾綱不赴貶所,又論綱三罪,請投之嶺海,遂有是命。 己丑,江淮制置使劉光世還行在。 李成之敗也,獲其黨之家屬,詔分養于真、泰、楚三州,至是光世具上男女六百餘人。 帝謂宰執曰:「此曹身且不顧,豈恤其家!朕唸作亂者非其家屬之罪,故令分養之。 」黃潛善曰:「臣聞光世凱旋過楚州,降卒見家屬無恙,皆仰戴聖恩。 」朱勝非曰:「郊赦中可載此,以見陛下德意。 」帝又曰:「昨于光世處得成所用提刀一,重七斤。 成能左右手運兩刀,所向無前,惜也惑于陶子思邪說,使朕不得用之。 」是日,光世俘子思詣都堂,既而以火燃于開明橋上,其軍士降者皆釋之。 壬辰,金人破延安府,通判魏彥明死之。 先是金人破府之東城,而西城猶堅守。 金人諜知都統制曲端與經略使王庶不協,遂並兵攻鄜延康定,統制官王宗尹不能禦。 庶在坊州,聞金人攻康定,夜趨鄜延以遏其前。 金詭道陷丹州,州界于鄜、延之間,庶乃自當鄜州來路,遣統制官龐世才、鄭恩當延安來路。 時端盡統涇原精兵,駐邠州之淳化,庶日移文趣其進,且遣使十數輩往說諭端,端不聽。 庶知事急,又遣屬官魚濤督師,端陽許之,而實無行意。 權轉運判官張彬為端隨軍應副,問以師期,端笑謂彬曰:「公視端所部,孰與李綱救太原乎?」彬曰:「不及也。 」端曰:「綱召天下兵,不度而往,以取敗北。 今端兵不滿萬,萬一若敗,敵騎長驅,無陝西矣。 端計全陝西與鄜延一路孰重輕,是以未敢即行;不如直搗巢穴,攻其必救。 」乃遣涇原兵馬都監吳玠攻華州,端自攻蒲城縣。 華州、蒲城皆無守兵,玠拔華州。 端不攻蒲城,引兵趨耀之同官,復迂路由邠州之三水,與玠會于寧之襄樂。 在深山中,去金人五百里,天大雪,寒甚,敵攻世才,世才與戰,下不用命,乃敗。 自此金兵專圍西城,晝夜攻擊不息。 西城初受圍,彥明與權府事劉選分地而守。 彥明當東壁,空家貲以賞戰士,敵不敢近。 庶子之道,年未二十,率老弱乘城,敵晝夜攻,士多死者。 閲十有三日,城之後大門破,選與馬步軍總管馬忠皆遁去。 彥明獨曰:「吾去,則民誰與同死!城以外,非吾所當死之地也!」金人大入,彥明率所部力敵,坐子城樓上。 敵並其家執之,諭使速降,彥明曰:「吾家食宋祿,汝輩使背吾君乎!」洛索怒,殺之。 久之,詔贈彥明中大夫,官一子。 彥明,開封人也。 初,庶聞圍急,自收散亡往援,溫州觀察使、新知鳳翔府王侄亦將所部發興元。 比庶至甘泉,而延已破,庶無可歸,乃以軍付侄,而自將百騎與官屬馳至襄樂勞軍。 庶猶以節制望端,欲倚端以自副,端彌不平。 端號令素嚴,叩其壁者,雖貴亦不敢馳。 庶至軍,端令每門減其後騎之半,至帳下,僅有數騎而已。 端猶虛中軍以居庶,庶坐帳中,端先以戎服趨于庭,既而與張彬及走馬承受公事高中立同見帳中。 良久,端聲色俱厲,問庶延安失守狀,且曰:「節制固知愛身,不知為天子愛城乎?」庶曰:「吾數令不從,誰其愛身者!」端怒曰:「在耀州屢陳軍事,而不見一聽,何也?」因起,歸帳。 庶留端軍,終夕不自安。 端謀即中軍誅庶而奪其兵,乃夜走寧州,見陝西撫諭使、主客員外郎謝亮,說之曰:「延安五路,襟喉已失。 《春秋》大臣出疆之義,得以專之,請誅庶歸報。 」帝曰:「使事有指,今以人臣而擅誅于外,是跋扈也。 公則自為之。 」端意沮,因復歸。 明日,庶見端,為言已自劾待罪。 端乃拘縻其官屬,又奪庶節制、使印而遣之。 王侄將兩軍在慶陽,端使人召之,侄不應。 會有告侄過邠州,軍士擄掠者,端怒,命統制官張中孚率兵召侄,謂中孚曰:「侄不聽,則斬以來。 」中孚至慶陽而侄已去,遽遣兵要之,不及而止。 侄亦不能軍,遂將基餘眾還入蜀。 金人既破延安府,遂自緩德渡河攻晉寧,守臣徐徽言遣使約知府州折可求夾攻之。 洛索聞徽言與可求合,乃令人說可求,許封以關中地,可求遂降。 金挾可求招徽言于城下,徽言登陴,以大義責之,且引弓射,可求乃去。 金攻晉寧刀,徽言屢敗之,斬洛索之子。 徽言,西安人也。 癸巳,兩浙提點刑獄趙哲與葉濃戰于建州城下,大敗之。 濃引兵東走,哲遣人招諭,濃遂降。 其後濃至張俊軍中,復謀為變,俊執而誅之。 乙未,金人破濮州。 第1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