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惟能制名,不及因名之術,要待墨子而後明之。 何謂因明?謂以此因明彼宗旨。 佛家因明之法,宗因喻三分為三支。 于喻之中,又有同喻異喻。 同喻異喻之上,各有合離之言詞,名曰喻體。 即此喻語,名曰喻依。 如雲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 因凡所作者,皆是無常,同喻如瓶。 凡非無常者,皆非所作,異喻如太空。 喻墨子之「故」,即彼之「因」。 必得此因,而後成宗。 故曰:「故所得而後成也。 」小故大故,皆簡因喻過誤之言,雲何小故,謂以此大為小之「因」。 蓋凡「因」較宗之「後陳」,其量必減。 如以所作成無常。 而無常之中,有多分非所作者。 若海市電光,無常起滅,豈必皆是所作。 然凡所作者,則無一不是無常。 是故無常量寬,所作量狹。 今此同喻合詞,若雲,凡無常者,皆是所作,則有「倒合」之過。 故曰:「有之不必然。 」謂有無常者,不必皆是所作也。 然于異喻離詞若雲,凡非無常者,皆非所作,則為無過。 故曰:「無之必不然。 」謂無無常者,必不是所作也。 以體喻寬量,以端喻狹量,故云:「體也若有端」雲何。 大故謂以此大為彼大之因。 如雲聲是無常,不遍性故不遍之。 與無常了不相關,其量亦無寬狹。 既不相關,必不能以不遍之因,成無常之宗。 故曰:「有之必無然。 」二者同量,若見與見,若尺之前端後端。 故曰:「若見之成見也。 體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近人或謂印度三支,即是歐洲三段。 所云宗者,當彼斷按;所云因者,當彼小前提;所云同喻之喻體者,當彼大前提。 特其排列逆順,彼此相反,則由自悟、悟他之不同耳。 然歐洲無異喻,而印度有異喻者,則以防其倒合。 倒合則有減量換位之失。 是故示以離法,而此弊為之消弭。 村上專精,據此以為因明法式,長於歐洲。 乃《墨子》于「小故」一條,已能出此,是亦難能可貴矣。 若鷄三足狗非犬之類,詭辯繁辭,今姑勿論。 次論雜家。 雜家者,兼儒墨,合名法。 見王治之無不貫,此本出於議官。 彼此異論,非以調和為能事也。 《呂氏春秋》、《淮南內篇》,由數人集合而成,言各異指,固無所害。 及以一人為之,則漫羡無所歸心,此《漢志》所以譏為蕩者也。 《韓非子·顯學篇》曰:「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主以為儉而禮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禮之。 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 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 今孝戾儉侈,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 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于臧獲,行直則怒于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 宋榮子之議,設不鬥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寬而禮之。 夫是漆雕之廉,將非宋榮之恕也。 是宋榮之寬,將非漆雕之暴也。 今寬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禮之,自愚誣之學,雜反之辭爭,而人主俱聽之。 故海內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今兼聽雜學謬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韓非說雖如是,然欲一國議論,如合符節,此固必不可得者。 學術進行,亦藉互相駁難,又不必遍廢也。 至以一人之言,而矛盾自陷,俯仰異趨,則學術自此衰矣。 東漢以來,此風最盛。 章氏《文史通義》謂近人著作,無專門可歸者,率以儒家雜家為蛇龍之菹,信不誣也。 次論農家。 農家諸書,世無傳者。 汜勝之書,時見他書徵引,與賈思勰之《齊民要術》,王楨之《農書》,義趣不異。 若農家止於如此,則不妨歸之方技,與醫經經方同列。 然觀志所述云:「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 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 」則許行所謂神農之言,猶有存者。 《韓非·顯學篇》云:「今世之學士語治者,多曰:與貧窮地,以實無資。 」是即近世均地主義,斯所以自成一家歟? 次論小說家。 周秦西漢之小說,似與近世不同。 如《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臣壽周紀》七篇,《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與近世雜史相類。 比于《西京雜記》《四朝聞見錄》等,蓋差勝矣。 賈誼嘗引青史,必非謬悠之說可知。 如《伊尹說》二十七篇,《鬻子說》十九篇,《宋子》十八篇,《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則其言又兼黃老。 《莊子·天下篇》舉宋釒開尹文之術,列為一家。 荀卿亦與宋子相難。 今尹文入名家,而宋子只入小說,此又不可解者。 以意揣之,宋子上說下教,强聒不舍見《莊子·天下篇》,蓋有意于社會道德者。 所列黃老諸家,宜亦同此。 街談巷議,所以有益於民俗也。 《笑林》以後,此指漸衰,非芻蕘之議矣。 上來所述,諸子凡得十家,而《漢志》稱九流者,彼雲九家可觀。 蓋小說特為附錄而已。 就此十家論之,儒道本同源而異流,與雜家縱橫家合為一類,墨家陰陽家為一類,農家小說家為一類,法家名家各自獨立,特有其相通者。 ○新方言自序 白楊子云纂《方言》,近世杭程二家,皆廣其文,撮錄字書,勿能為疏通證明,又不麗于今語。 錢曉征蓋志乎軒之官守者也,知古今方音不相遠。 及其作《恆言錄》,沾沾獨取史傳為征,無由知聲音文字之本柢。 仁和翟灝為《通俗編》,雖略及訓詁,亦多本唐宋以後傳記雜書,于古訓藐然無所附麗,俄而撮其一二,又不理析也。 第4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4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