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管亥率眾包圍攻打北海。 正好太史慈從外地回家,他母親對他說:「你不在時,孔融常常派人來照顧我,現在他有危險了,你該去幫他。 」太史慈孤身一人來到北海,潛進城,見到了孔融。 後來城圍得更緊,攻打得更厲害了,眼看守不住了,孔融想派人突圍出去求援,大家都覺得出不去,只有太史慈請求前往。 最後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出重圍,來到平原見到了劉備,對劉備說:「我和孔融素不相識,因為敬重他來幫他。 現在孔融被管亥包圍攻打,孤立無援,危在旦夕。 他知道你的仁義,派我突出重圍來向你求救。 」劉備說:「感謝孔融知道我。 」於是派了救兵和太史慈趕往北海,北海得救了。 「危在旦夕」形容危險就在眼前。 出自《三國志•太史慈傳》 降龍伏虎 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 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一會就看見龍下在鉢中,天就會下雨。 皇帝和大臣前去鉢中觀看,都覺得很神奇。 北魏時,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隻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岩,僧稠就用錫杖將它們分開,兩隻老虎被驅散了。 「降龍伏虎」後比喻力量強大,能戰勝重大困難。 出自《梁高僧傳》和《續高僧傳》 太公釣魚 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爛殺百姓。 紂王手下有個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見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走,隱居在渭水之濱。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昌的管轄範圍。 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志,求賢如渴,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邊「釣魚」。 一般人用彎鈎釣魚,彎鉤上掛着魚餌,然後把魚鈎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鈎。 可是姜子牙用的魚鈎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面足有三尺高。 他一邊高舉釣竿,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願意的就上鈎吧!」 在水邊釣魚的姜子牙七十歲時,巧遇在渭水河邊出獵的姬昌。 姬昌同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文王瞭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 姜子牙入朝後,被姬昌封為太公。 姬昌曾問姜子牙:「怎麼樣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 這叫做上溢而下漏。 」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周朝。 「太公釣魚」比喻心甘情願上圈套。 出自《武王伐紂平話》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次,子夏要去魯國莒地為官,來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地,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後來子夏來到魏國的西河以教書為生。 老的時候,子夏的兒子病死了,子夏眼睛都哭瞎了。 曾子來看望他,子夏哭着說:「天哪,我有什麼罪啊,要這樣懲罰我?」 曾子生氣的說:「子夏你怎麼能說自己無罪過呢?過去在魯國你我跟隨夫子學習,夫子過世後,你來到西河,現在幾十年過去了,西河的人都知道你,卻不知道夫子! 你的父母去世時,西河人都不知道,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哭瞎了眼睛,西河沒有人不知道的,這些不是你的罪嗎?」子夏丟下手中的枴杖,拜謝道:「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我離開大家獨處的時間太長了。 」 「欲速則不達」指性急求快反而達不到目地。 出自《論語》和《禮記》 終南捷徑 司馬承幀二十一歲出家當了道士,廣游天下名山大川,後來常年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修道,人稱「白雲道士」,唐朝好幾個皇帝多次請他出來為官,都被他謝絶了。 有一次,司馬承幀應睿宗皇帝的詔書來到都城長安,許多人都來拜會他。 三個月後,司馬承幀要回去了,右丞相盧藏用也來送行。 盧藏用曾經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中隱道,後來應詔出來做了官。 盧藏用手指着終南山,對司馬承幀說:「那裡面有無窮的樂趣,你為什麼要回天台山呢?」 司馬承幀說:「我看那裡只是為官的捷徑。 」 「終南捷徑」指做官的捷徑。 出自《新唐書•盧藏用傳》 捉刀人 曹操要召見匈奴來的使者,怕自己相貌不好,不能震懾遠方的國家,於是命令崔季珪假扮自己來接待,自己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邊。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人私下問那使者:「魏王怎麼樣?」使者說:「魏王風采非常,但是座位旁邊那個拿刀的人才是個英雄。 」曹操聽說了,趕快派人追趕,殺了那個使者。 「捉刀人」現多指替人代筆。 出自《世說新語》 飛蛾赴火 到溉是南北朝時梁武帝的大臣,生活儉樸、清心寡慾。 上朝的帽子和鞋子十年才換新的,朝服穿到打補丁為止。 也不善交遊,去世的時候,他家門前可以羅雀。 梁武帝很喜歡到溉, 一次梁武帝給他寫了首詩,詩裡說:「……我知道飛蛾赴火併不吝惜自己的身體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可是你畢竟上了年紀,文章可以讓孫子來代寫了。 」 「飛蛾赴火」現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 出自《梁書•到溉傳》 直搗黃龍 岳飛向周同學習武藝,周同死後,每月都要為周同掃墓。 他的父親勉勵他說:「如有機會為國效力,也應該這樣!」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成語故事》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