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 陳余率輕騎精鋭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 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 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 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 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 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裡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 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 「背水一戰」比喻處于絶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強大的秦國常常欺負趙國。 在代表趙國出使秦國中,藺相如智勇雙全,把和氏璧安全帶回趙國,在澠池大會上又保全了趙國的榮譽,被拜為上卿,地位躍居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說:「我為趙國立了多少汗馬功勞,才有今天。 藺相如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倒爬到我頭上來了。 哼! 見到藺相如,我一定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 為避免和廉頗見面,藺相如就稱病不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遠遠的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過來,趕快退到小巷子裡,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藺相如的門客們覺得藺相如膽小怕事,請求離去。 藺相如勸阻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厲害些?」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些。 」 藺相如說:「對呀!秦王我都不怕,我怎麼會怕廉將軍呢?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 就是因為我們趙國文臣武將團結一心。 如果我們兩人不和,秦國就有機可乘了。 」 廉頗知道了,赤着膀子,背着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家裡請罪,他說:「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窄。 哪兒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請您處罰我吧。 」 「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防微杜漸 .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竇憲兄弟把持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朝政混亂不堪。 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裡,魚肉百姓,人們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發生日食。 司馬丁鴻上書漢和帝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徵,月亮是代表臣子的。 日食現象象徵君王的權力被臣子侵奪,陛下千萬要小心。 在歷史上,日蝕出現過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太大了!」「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告我們,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啊。 穿透岩石的水,開始時都是涓涓細流,參天的大樹,也是由剛發芽的小樹長成的。 人們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 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着手,在禍患剛露頭的時候防止它,這樣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 「防微杜漸」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絶其發展。 出自《後漢書•丁鴻傳》 鶴歸華表 .在蒼涼古邁的關東大地,山巒無盡,嶺岱莽莽。 在這連綿的山嶺中,有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的千山。 千山,古稱為千朵蓮花山,又名千華山,也叫積翠山。 千山第一高峰是仙人台,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鶴歸來的傳說而得名。 據晉陶潛《搜神後記》中記載,漢朝時,遼東人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 後來,經過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 千年後,他化成一隻仙鶴飛回到遼東,落在城門前的華表柱上。 有一少年,見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 丁令威就飛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離去,並說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壘壘。 ’說完後,他衝天飛去。 後世常用“鶴歸華表」感嘆人世的變遷。 半途而廢 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心中平靜淡然,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 表現出來而有所節度,叫做「和」。 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 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專走極端,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或許有人會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絶不會這樣做的。 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絶不會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 「半途而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止,有始無終。 出自《中庸》 安身之地 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派劉備駐守新野。 在新野,劉備諸葛亮巧用火攻,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將夏侯‧‧。 劉備擔心曹操會來報復,諸葛亮說:「新野是個小縣,不能久居,最近聽說劉表病在旦夕,可乘此機會,奪取荊州作為安身之地,也許可以抵抗曹操。 」劉備說:「你說得很好,但是我受劉表的恩,怎能忍心呢?」諸葛亮說:「你今天不取,過後一定會後悔的!」劉備說:「我寧可死,也不忍心作忘恩負義的事情。 」 「安身之處」喻指建立事業的根基。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五里霧中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成語故事》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