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修等聞,昔秦燔滅詩書,而禮樂尤其所惡,故漢興二百餘年,而郊祀之禮聽于方士,乘輿所禦不過衤勻服。 及至顯宗,然後發憤太息,鑿空耕荒,以有三壅七郊、百官備物、輅車袞冕,以祀天地,養三老五更于學,然後學世有述焉。 漢末喪亂,永平遺文復就湮滅,而江左學者猶能言之。 蕭梁之時,日不暇給,猶命陸連、賀等五人分治五禮。 及至隋文,天下初合,享國日淺,亦能于兵燼之餘收集南北儀注,為百三十篇。 故唐興,得以沿襲,為貞觀、顯慶、開元之禮。 古之君子于戰伐崎嶇之中,猶不忍禮樂之廢,苟有一日之安,則相與戮力講求,其勤如此。 宋有天下,承平百年,憲章文物,遠跡三代。 而觀書於太常者,獨有《開寶通禮》得為完書,其餘顛倒脫落,無所考證,至不及漢、唐者,有司失職,學者不講之過也。 昔太祖皇帝始命大臣約唐之舊,為《開寶通禮》,事為之制,以待將來。 其後更歷三朝,隨事損益,與《通禮》異者十常三四。 苟新書不立,而恃《通禮》以為備,則後世將有惑焉。 故天聖中,禮官王等論次已行之事,名曰《禮閣新編》,其後賈昌朝等復加編定,名曰《太常新禮》。 而《禮閣新編》止於天禧之五年,《太常新禮》止於慶歷之三年,又多遺略,不能兼收博採,以示後世。 而二書之外,存於簡牘者尚不可勝數,付之胥史,日以殘脫。 故嘉中臣修以為言,而先帝以屬修與凡禮官,命臣闢、臣洵專領其局。 始自建隆以來,訖于嘉,鉅細必載,網羅殆盡。 以為《開寶通禮》者一代之成法,故以《通禮》為主而記其變,其不變者則有《通禮》存焉。 凡變者皆有所沿于《通禮》也,其無所沿者謂之新禮,《通禮》之所有而建隆以來不復舉者謂之廢禮。 凡始立廟皆有議論,不可以不特見,謂之廟儀,其餘皆即用《通禮》條目。 為一百篇以聞,賜名曰《太常因革禮》。 雖不足以稱先帝考禮修業、傳示無極之意,猶庶幾于守職不廢,以待能者,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提舉編纂臣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兵部侍郎兼侍讀、同判太常寺兼禮儀事臣李柬之,龍圖閣直學士、左諫議大夫兼侍講、崇文院檢討官、同判太常寺兼禮儀事臣呂公著,尚書工部郎中、知制誥、兼同判太常寺兼禮儀事臣宋敏求,尚書屯田員外郎、充集賢殿修撰、同判太常寺兼禮儀事臣周孟陽,尚書度支員外郎、直秘閣兼充史館檢討、同知禮院兼丞事臣呂夏卿,尚書祠部員外郎、充秘閣校理、同知禮院臣李育,秘書丞、充集賢校理、同知禮院臣陳繹,太常博士、禮院編纂臣姚闢,守霸州文安縣主簿、禮院編纂臣蘇洵等謹上。 〈《太常因革禮》卷首。 〉 【詩圖總序】 第4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4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