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孫長卿為台諫所劾事】 孫侍郎長卿罷環慶路總管,拜集賢院學士,為河東都轉運使。 台諫交章論列長卿守邊無狀,宜加降黜。 中書以長卿無敗事,昨因朝廷起孫沔于致仕,欲委以西事,而長卿以歲滿得代,無過可黜。 而台諫論奏不已,最後賈中丞二章,六月十一日進呈。 上厲聲曰:「已行之事,何可改易!」臣修奏曰:「臣等不為已行難改。 若朝廷果是除授不當,能用台諫之言改正,足以上彰陛下從諫之聖。 至于臣等能不遂非而服義,改過不吝,聖賢所難,亦是臣等好事。 但以長卿除授不為過當,若曲從台官之言,使彼銜冤受黜,於理豈安?故難行也?」韓公曰:「自陛下親政已來,台諫所言,施行者少。 外人之議,謂致人主有所諫之名者,是臣等之過。 若其言有可行者,臣等豈敢不行?直以長卿無過,難徇言者濫行黜罰耳。 」上皆然之。 上又曰:「人言台諫奪權。 」臣修奏曰:「此則為陛下言者過也。 朝廷置台諫官,專為言事,若使默然,卻是失職。 苟以言事為奪權,則台諫無職可供矣。 」 【辨蔡襄異議】 蔡侍郎襄,自給事中、三司使,除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知杭州。 初,上入為皇子,中外相慶,知大計已定矣。 既而稍稍傳雲有異議者,指蔡公為一人。 及上即位,始親政,每語及三司事,便有忿然不樂之色。 蔡公終以此疑懼,請出。 既有除命,韓、曾二公因為上言:「蔡襄事出於流言,難以必信。 前世人主以疑似之嫌害及忠良者,可以為鑒也。 」臣修亦啟曰:「或聞蔡襄文字尚在禁中,陛下曾親見之乎?」上曰:「文字即不曾見,無則不可知其必無。 」臣修奏曰:「若無文字,則事未可知。 就使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辨真偽。 往時夏竦欲陷富弼,乃先令婢子學石介書字,歲余學成,乃偽作介與弼書,謀廢立事。 書未及上,為言者廉知而發之。 賴仁宗聖明,弼得免禍。 至如臣,自丁母憂服闋,初還朝時,有嫉臣者乃偽撰臣一札子,言乞沙汰內官,欲以激怒群閹。 是時家家有本,中外喧傳。 亦賴仁宗保全,得至今日。 由是而言,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辨真偽,何況止是傳聞疑似之言,何可為信?」上曰:「官家若信傳聞,蔡襄豈有此命?」 【獨對語〈八月十四日〉】 是日,昭文與西廳趙侍郎皆在告,集賢私忌。 臣修獨對崇政殿,進呈文字畢,斂笏將退。 上有所問。 〈所問不錄。 〉臣修因奏曰:「近聞台諫累有文字,彈奏臣不合專主濮王之議。 上荷陛下保全,知此議非臣所得獨主,台諫文字既悉留中,言者於是稍息。 」上曰:「參政性直,不避眾怨,每見奏事時,或與二相公有所異同,便相折難,其語更無迴避。 亦聞台諫論事,往往面折其短,若似奏事時語。 可知人皆不喜也,今後宜少戒此。 」臣修對曰:「臣以愚拙,敢不如聖訓。 」上曰:「水災以來,〈是月三日。 〉言事者多雲不進賢。 」臣修曰:「近年以來,進賢之路太狹。 此誠當今之患,臣每與韓琦等論議未合。 」上曰:「何謂進賢路狹?中書常所進擬者,其人皆如何?」臣修對曰:「自富弼、韓琦當國以來,十數年間,外自提刑、轉運,內則省、府之類,選擢甚精,時亦得人,比于往年,絶不同也。 然皆錢谷、刑名強干之吏,此所謂用材也。 如臣所言進賢之路,謂館職也。 」上曰:「如何?」臣修曰:「朝廷用人之法,自兩制選居兩府,〈今學士、舍人、待制,通謂之兩制。 〉自三館選居兩制。 是則三館者,輔相養材之地也。 往時入三館有三路,今塞其二矣,此臣所謂太狹也。 」上曰:「何謂三路?」臣修曰:「進士高科,一路也。 大臣薦舉,一路也。 因差遣例除,一路也。 往時進士五人已上及第者,皆入館職,第一人有及第才十年而至輔相者。 今第一人及第者,兩任近十年,方得試館職。 而第二人已下,無復得試。 是高科一路塞矣。 往時大臣薦舉,隨即召試。 今但令上簿,候館閣闕人與試。 而館閣人無員數,無有闕時,則上簿者永無試期。 是薦舉一路又塞矣。 唯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勞老病之人也。 此臣所謂進賢之路太狹也。 」後數日,上因中書奏事,遂處分,令擇人試館職。 【禦藥陳承禮監造袞冕事〈八月〉】 先是,三司奏:「造作諸物,舊屬少府監、文思院、後苑作紫雲樓下。 近年多別置局,以內臣監作,各爭占工匠。 乞一切依舊,歸於有司。 」遂依奏。 既而少府監申造袞冕,內批令禦藥院陳承禮監造。 中書復奏。 上以南郊日近,須內臣庶可辦集。 韓、曾二公奏以沖改近降指揮,不若令承禮就少府監作。 上意未決。 臣修奏曰:「此是陛下新降指揮。 從來所患,朝令夕改。 今若依前用承禮監作,只是移禦藥院置局就少府監中耳。 如此,何害集事?」上遂曰:「可。 」 【內降補僧官〈九月十九日〉】 第3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3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