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伏思自用兵以來,朝廷求將之法,不過命近臣舉朝士換武官,及選試班行、方略等人而已。 近臣所舉不過俗吏材幹之士,班行所選乃是弓馬一夫之勇,至于方略之人尤為乖濫,試中者僅堪借職縣尉、參軍、賫、輓而已。 于此求將而欲捍當今之患,此所以困天下而敗於夷狄者也。 臣不知朝廷以此數事為求將之術,果是乎?果非乎?以為是,則所得何人?知其非,則盍思改革?又不知朝廷以將為易得乎?為難得乎?為易得,則數歲未見一人。 知其難得,則當多方用意,早思求擇。 俟其臨患,何可得乎?伏望陛下特詔兩府大臣,別議求將之法,盡去循常之格,以求非常之人。 苟非不次以用人,難弭當今之大患。 臣亦嘗有愚見,久欲條陳,若必講求,庶可參用。 臣伏見唐及五代至乎國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陣,其間名將,多出軍卒。 只如西鄙用兵以來,武將稍可稱者,往往出於軍中。 臣故謂只于軍中,自可求將。 試略言求將之法,謹條如左: 凡求將之法,先取近下禁軍至廂軍中年少有力者,不拘等級,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團為一隊而教之。 較其技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隊將。 此一人技勇,實能服其百人矣,以為百人之將可也。 合十隊將而又教之,較其技精而最勇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裨將。 此一人之技勇,實能服其千人矣,以為千人之將可也。 合十裨將而又教之,夫技勇出千人之上而難為勝矣,則當擇其有識見、知變通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大將。 此一人之技勇,乃萬人之選,而又粗知變通,因擇智謀之佐以輔之,以為萬人之將可也。 幸而有技勇不足而材識出乎萬人之外者,此不世之奇將,非常格之所求也。 臣所謂只于軍中自可求將者,此也。 誠能如此,如五七萬兵,隨而又得萬人之將五七人,下至千人百人之將皆自足。 然後別立軍名而為階級之制,每萬人為一軍,以備宿衛。 有事則行師出征,無事則坐威天下。 比夫以豐衣厚祿養驕惰無用之卒,而遞遷次補至于校帥,皆是凡愚闇懦之人,得失相萬矣!若臣之說果可施行,俟成一軍,則代舊禁兵萬人散出之,使就食于外。 新置之兵便制其始,稍增舊給,不使太優;常役其力,不令驕惰。 比及新兵成立,舊兵出盡,則京師減冗費,得精兵,此之為利又遠矣。 右臣所陳,只是選勇將、訓衛兵之一法耳。 如捍邊破賊、奇才異略之人,不可謂無,伏乞早賜留意精求。 謹具奏聞,伏候敕旨。 【論郭承不可將兵狀〈慶歷三年〉】 右臣伏聞朝旨,用郭承為鎮定部署。 臣自聞此除改,夙夜思維,國家用兵已五六年,未有纖毫所得,挫盡朝廷威勢,困卻天下生靈。 細思厥由,其失安在?患在朝廷拘守常例,不肯越次擇材,心知小人,付以重任,後雖敗事,亦終不悔。 今每有除擬,人或問于大臣,則曰:雖知非材,舍此別無人。 甚者欲塞人言,則必曰:爾試別思更有誰可用乎?臣亦常聞此言,每退而嘆息。 夫所謂別無人者,豈是天下真無人乎?蓋不力求之耳。 今不肯勞心選擇,越次而用,但守常循例,輕用小人,寧誤大計,一誤不悔,後又復然。 至如葛懷敏,頃在西邊,天下皆知其不可,當時議者但曰舍懷敏別未有人,難為換易。 及其戰敗身亡,橫屍原野,懷敏既不復生,亦須別求人用。 臣謂今日任承,亦猶當時用懷敏也。 況如承者,凡庸奴隷之才,不及懷敏遠甚。 頃在澶州,只令築城,幾至生變,豈可當此一路?臣謂朝廷非不知承非材,議者不過曰例當敘進,別更無人,此乃因循之說耳。 方今黠虜狂謀,禍端已兆。 中外之士見國家輕忽戎患,弛武北方,人皆獻言,願早為備,忽見如此除改,誰不驚憂!前者劉六符之來,朝廷忍恥就議,蓋謂河朔無可自恃,難與速爭,須至屈意苟和,少寬禍患。 今幸得此自紓之計,所宜多方汲汲,精意將臣,先為禦備,猶恐不及,豈是因循守例輕任小人之日也?其郭承,欲乞早移與一不用兵處知州,或召還別與一閒慢職秩。 若欲錄其勤舊,優其戚裡之恩,閒官厚祿足可養之,不必須令居此要任。 伏願陛下深思大計,不憚改為,則天下幸甚。 取進止。 【論元昊來人不可令朝臣管伴札子〈慶歷三年〉】 第2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2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