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某言:臣近再上表,乞解政事,除一外郡差遣,奉今月八日批答,所乞宜不允者。 臣聞士之行己,所慎者始終之不渝;臣之事君,難者進退而合理。 苟無大過,善退其身。 昔之為臣,全此者少。 臣頃侍先帝,屢陳斯言。 今之懇誠,蓋迫于此。 臣某〈中謝。 〉伏念臣識不足以通今古,材不足以語經綸,幸逢盛際之休,早自諸生而拔擢。 方其與儒學文章之選,居言語侍從之流,每蒙過獎于群公,常愧虛名之浮實。 暨晚叨于重任,益可謂于得時,何嘗敢傷一士之賢,豈不樂得天下之譽?而動皆臣忌,毀必臣歸。 人之愛憎,不應遽異;臣之本末,亦豈頓殊?蓋以處非所宜,用過其量。 惟是要權之地,不勝指目之多。 周防所以履危,而簡疏自任;委曲所以從眾,而拙直難移。 宜其舉足則蹈禍之機,以身為斂怨之府。 復盤恆而不去,遂謗議以交興。 讒說震驚,輿情共憤。 皇明洞照,聖斷不疑,孤臣獲雪于至冤,四海共欣于新政。 至于賴天地保全之力,脫風波險陷之危,使臣散髮林丘,幅巾衡巷,以此沒地,猶為幸民。 況乎擁蓋垂,其榮可喜;撫民求瘼,所寄非輕。 苟可效于勤勞,亦寧分于內外?伏望皇帝陛下,曲回天造,俯察愚衷,許解劇繁,處之閒僻。 物還其分,庶獲遂於安全;心匪無知,豈敢忘于報效。 【乞根究蔣之奇彈疏札子〈治平四年二月〉】 臣近因誤于布衣下服紫襖,為御史所彈。 臣即時于私第待罪,蒙聖恩差中使傳宣,召入中書供職。 今竊聞蔣之奇再有文字,誣臣以傢俬事。 臣忝荷國恩,備員政府,橫被污辱,情實難堪。 雖聖明洞照,察臣非辜,而中外傳聞,不可家至而戶曉。 慾望聖慈解臣重任,以之奇所奏出付外庭,公行推究,以辨虛實,顯示多方。 取進止。 【再乞根究蔣之奇彈疏札子】 臣昨日曾有奏陳,為台官蔣之奇誣奏臣以傢俬事,乞以之奇所奏出付外庭,公行推究,以辨虛實,未蒙降出施行。 臣夙夕思維,之奇誣罔臣者,乃是禽獸不為之醜行,天地不容之大惡。 臣若有之,萬死不足以塞責;臣若無之,豈得含胡隱忍,不乞辨明?伏況陛下聖政惟新,萬方幽遠,咸仰朝廷至公,不為辨曲直。 而臣身為近臣,忝列政府。 今之奇所誣臣之事,苟有之,是犯天下之大惡;無之,是負天下之至冤。 犯大惡而不誅,負至冤而不雪,則上累聖政,其體不細。 由是言之,則朝廷亦不可含胡,不為臣辨明也。 大抵小人欲中傷人者,必以曖昧之事,貴于難明,易為誣污。 然而欲以無根之謗絶無形跡,便可加人,則人誰不可誣人?人誰能自保?慾望聖慈特選公正之臣為臣辨理,先賜詰問之奇所言。 是臣閨門內事,之奇所得,必有從來,因何彰敗,必有蹤跡。 據其所指,便可推尋,盡理根窮,必見虛實。 若實,則臣甘從斧鉞;若虛,則朝廷典法必有所歸。 如允臣所請,乞以臣札子並蔣之奇所奏,降出施行。 【又乞罷任根究蔣之奇言事札子】 臣為台官蔣之奇誣奏陰私事,已具札子,乞差官根究,明辨虛實。 伏緣臣見任政府,在於事體,理合避嫌,慾望聖慈先罷臣參知政事,除一外任差遣。 臣既解去事權,庶使所差之官無所畏避,得以盡公根究。 臣竊慮朝廷未明虛實,不欲直以此事罷臣職任。 臣已別具表章,伏乞早賜施行。 【謝賜手詔札子】 臣伏蒙聖慈差內臣朱可道傳宣撫問,仍賜臣手詔,委曲慰安。 臣孤危之跡,橫為言事者誣以莫大之罪,自非遭遇聖明特為窮究,則當為冤死之鬼。 然事出曖昧,上煩天造累行詰問,必見蹤由。 臣仰恃聖君在上,內省於心,必冀終獲辨雪。 臣無任捧詔涕泗,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 謹奏。 附:神宗禦札 〈治平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差中使朱可道賜。 〉 春寒安否?前事,朕已累次親批出詰問,因依從來,要卿知。 付歐陽修。 【乞詰問蔣之奇言事札子】 臣近為蔣之奇誣奏臣以陰私事,前日再具札子,乞詰問之奇自何所得,因何蹤跡彰敗?乞差官據其所指,推究虛實。 伏緣之奇所誣臣者,乃是非人所為之大惡,人神共怒,必殺無赦之罪。 傳聞中外,駭聽四方。 四方之人以謂朝廷執政之臣犯十惡死罪,乃曠世所無之事,皆延首傾耳,聽朝廷如何處置。 惟至公以服天下之心。 若實有之,則必明著事蹟,暴揚其惡,顯戮都市,以快天下之怒。 若其虛妄,使的然明白,亦必明著其事,彰示四方,以釋天下之疑。 至如臣者,若實有之,則當萬死。 若實無之,合窮究本末,辨理明白,亦不容苟生。 若托以曖昧,出於風聞,臣雖前有鼎鑊,後有鉞,必不能中止也。 以此言之,系天下之瞻望,系朝廷之得失,系臣命之死生,其可忽乎?其得已乎?伏乞以臣所奏,詰問蔣之奇得于何人?其人所說有何事?更不得徒說虛辭,直具所說人姓名及所聞事狀,據實聞奏。 臣所瀝血懇,必望朝廷理辨虛實。 乞不留中。 【再乞詰問蔣之奇言事札子】 第2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