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曰通漕運。 臣聞今為西計者,皆患漕運之不通,臣以謂但未求之耳。 今京師在汴,漕運不西,而人之習見者遂以為不能西。 不知秦、漢、隋、唐其都在雍,則天下之物皆可致之西也。 山川地形非有變易於古,其路皆在,昔人可行,今人胡為而不可?漢初,歲漕山東粟數十萬石,是時運路未修,其漕尚少。 其後武帝益修渭渠,至漕百餘萬石。 隋文帝時,沿水為倉,轉相運置,而關東、汾、晉之粟皆至渭南,運物最多,其遺倉之跡往往皆在。 然皆尚有三門之險。 自唐裴耀卿又尋隋跡,于三門東、西置倉,開山十八里,為陸運以避其險,卒溯河而入渭,當時歲運不減二三百萬石。 其後劉晏遵耀卿之路,悉漕江淮之米以實關西。 後世言能經財利而善漕運者,耀卿與晏為首。 今江淮之米歲入于汴者六百萬石,誠能分給關西,得一二百萬石足矣。 今兵之食汴漕者出戍甚眾,有司不惜百萬之粟分而及之,其患者,三門阻其中爾。 今宜浚治汴渠,使歲運不阻,然後按求耀卿之跡,不憚十許裡陸運之勞,則河漕通而物可致,且紓關西之困。 使古無法,今有可為尚當為之,況昔人行之而未遠,今人行之而豈難哉?耀卿與晏初理漕時,其得尚少,至其末年,所入十倍,是可久行之法明矣。 此水運之利也。 臣聞漢高祖之入秦,不由東關而道南陽,過酈、析而入武關。 曹操等起兵誅董卓,亦欲自南陽道丹、析而入長安。 是時張濟又自長安出武關,奔南陽。 則自古用兵往來之徑也。 臣嘗至南陽,問其遺老,雲自鄧西北至永興六七百里,今小商賈往往行之。 初,漢高入關,其兵十萬。 夫能容十萬兵之路,宜不甚狹而險也。 但自雒陽為都,行者皆趨東關,其路久而遂廢。 今能按求而通之,則武昌、漢陽、郢、復、襄陽、梁、洋、金、商、均、房、光化沿漢之地十一二州之物,皆可漕而頓之南陽。 自南陽為輕車,人輦而遞之,募置遞兵為十五六鋪,則十餘州之物日日入關而不絶。 沿漢之地山多美木,近漢之民仰足而有餘,以造舟車,甚不難也。 前日陛下深恤有司之勤,內賜禁錢數十萬以供西用,而道路艱遠,輦運踰年,不能畢至。 至于軍裝輸送,多苦秋霖,邊州已寒,冬服尚滯于路。 其艱如此。 夫使州縣綱吏遠輸京師,轉冒艱滯然後得西,豈若較南陽之旁郡,度其道里入于武關與至京師遠近等者,與其尤近者,皆使直輸于關西。 京師之用有不足,則以禁帑出賜有司者代而充用。 其迂曲簡直,利害較然矣。 此陸運之利也。 其二曰盡地利。 臣聞昔之畫財利者易為工,今之言財利者難為術。 昔者之民,賦稅而已。 故其不足,則鑄山煮海,榷酒與茶,征關市而算舟車,尚有可為之法以苟一時之用。 自漢、魏迄今,其法日增,其取益細,今取民之法盡矣。 昔者賦外之征,以備有事之用。 今盡取民之法,用於無事之時,悉以冗費而糜之矣,至卒然有事,則無法可增。 然獨猶有可為者。 民作而輸官者已勞,而游手之人方逸;地之產物者耕不得代,而不墾之土尚多。 是民有遺力,地有遺利,此可為也。 況歷視前世,用兵者未嘗不先營田。 漢武帝時,兵興用乏,趙過為畎田人犁之法以足用。 趙充國攻西羌,議者爭欲出擊,而充國深思全勝之策,能忍而待其弊。 至違詔罷兵而治屯田,田于極邊,以遊兵而防鈔寇,則其理田不為易也,猶勉為之。 後漢之時,曹操屯兵許下,強敵四面,以今視之,疑其旦夕戰爭而不暇。 然用棗祗、韓浩之計,建置田官,募民而田近許之地,歲得谷百萬石,其後郡國皆田,積穀無數。 隋、唐田制尤廣,不可勝舉。 其勢艱而難田,莫若充國,迫急而不暇田,莫如曹操,然皆勉焉。 不以迂緩而不田者,知地利之博而可以紓民勞也。 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悉言,謹舉其近者。 自京以西土之不闢者,不知其數,非土之瘠而棄也,蓋人不勤農,與夫役重而逃爾。 久廢之地,其利數倍于營田,今若督之使勤,與免其役,則願耕者眾矣。 臣聞鄉兵之不便於民,議者方論之矣。 充兵之人遂棄農業,托雲教習,聚而飲博,取資其家,不顧無有,官吏不加禁,父兄不敢詰,家家自以為患也。 河東、河北、關西之鄉兵,此猶有用。 若京東、西者,平居不足以備盜,而水旱適足以為盜。 其尤可患者,京西素貧之地,非有山澤之饒,民惟力農是仰,而今三夫之家一人、五夫之家三人為游手,凡十八九州,以少言之,尚可四五萬人,不耕而食,是自相糜耗而重困也。 今誠能盡驅之使耕于棄地,官貸其種,歲田之入與中分之,如民之法募吏之習田者為田官,優其課最而誘之,則民願田者眾矣。 太宗皇帝時,嘗貸陳、蔡民錢,使市牛而耕。 真宗皇帝時,亦用耿望之言,買牛湖南而治屯田。 今湖南之牛歲賈于北者,皆出京西,若官為買之,不難得也。 又宜重為法以困所謂私牛之客者,使不客於民而樂為官耕,凡民之已有牛者使自耕,則牛不足而官市者不多。 且鄉兵本農也,籍而為兵,遂棄其業。 今幸其去農未久,尚可復驅還之田畝,使不得群游而飲博,以為父兄之患,此民所願也。 一夫之力,以逸而言,任耕縵田一頃,使四五萬人皆耕,而久廢之田利又數倍,則歲谷不可勝數矣。 京西之分,北有大河,南至漢而西接關,若又通其水陸之運,所在積穀惟陛下詔有司而移用之耳。 第1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