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父憂,服除,判三司鹽鐵勾院,復修起居注。 今參知政事唐公介,時為御史,以直言忤旨,貶春州別駕。 廷臣無敢言者,公獨論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唐公得改英州,遂復召用。 皇四年,遷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流內銓。 御史呂景初、吳中復、馬遵坐論梁丞相適罷台職,除他官,公封還辭頭,不草制。 其後屢有除授非當者,必皆封還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 」命特賜冠帔以寵之。 至和元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 三年,以樞密直學士知泉州,徙知福州。 未幾,復知泉州。 公為政精明,而世閩人,知其風俗。 至則禮其士之賢者,以勸學興善,而變民之故,除其甚害。 往時閩人多好學,而專用賦以應科舉,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經術傳授,學者常至數百人,公為親至學舍執經講問,為諸生率。 延見處士陳烈,尊以師禮,而陳襄、鄭穆方以德行著稱鄉裡,公皆折節下之。 閩俗重凶事,其奉浮圖,會賓客,以儘力豐侈為孝,否則深自愧恨,為鄉裡羞。 而奸民、游手、無賴子,幸而貪飲食,利錢財,來者無限極,往往至數百千人。 至有親亡,秘不舉哭,必破產辦具而後敢發喪者。 有力者乘其急時,賤買其田宅,而貧者立券舉債,終身困不能償。 公曰:「弊有大於此邪!」即下令禁止。 至于巫覡主病蠱毒殺人之類,皆痛斷絶之,然後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藥,使治疾病。 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條其事,作五戒以教諭之。 久之,閩人大便。 公既去,閩人相率詣州,請為公立德政碑,吏以法不許謝,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於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 」 嘉五年,召拜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三司、開封,世稱省、府,為難治而易以毀譽,居者不由以遷則由以敗,而敗者十常四五。 公居之,皆有能名。 其治京師,談笑無留事,尤喜破奸隱,吏不能欺。 至商財利,則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力以制用,必使下完而上給。 下暨百司因習蠹弊,切磨劃剔,久之,簿書纖悉紀綱條目皆可法。 七年季秋,大享明堂,後數月,仁宗崩,英宗即位,數大嘗賫,及作永昭陵,皆猝辦于縣官經費外。 公應煩,愈閒暇若有餘,而人不知勞。 遂拜三司使,居二歲,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學士以往。 三年,徙南京留守,未行,丁母夫人憂。 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於家,享年五十有六。 蔡氏之譜,自晉從事中郎克以來,世有顯聞,其後中衰,隱德不仕。 公年十八,以農家子舉進士,為開封第一,名動京師。 後官于閩,典方州,領使一路,二親尚皆無恙。 閩人瞻望咨嗟,不榮公之貴,而榮其父母。 母夫人尤有壽,年九十餘,飲食起居康強如少者。 歲時為壽,母子鬢髮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 至今閩人之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親;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子也。 公于朋友重信義,聞其喪則不禦酒肉,為位以哭,盡哀乃止。 嘗會飲會靈東園,坐客有射矢誤傷人者,客遽指為公矢,京師喧然。 事既聞,上以問公,公即再拜愧謝,終不自辯,退亦未嘗以語人。 公為文章,清遒粹美,有文集若干卷。 工于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故其殘章斷稿,人悉珍藏。 而仁宗尤愛稱之,御製《元舅隴西王碑》文,詔公書之。 其後,命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又敕公書,則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 」 公累官至禮部侍郎,既卒,翰林學士王等十餘人列言公賢,其亡可惜。 天子新即位,未及識公,而聞其名久也,為之惻然,特贈吏部侍郎,官其子為秘書省正字,孫傳及弟之子均皆守將作監主簿,而優以賻恤。 以尚幼,命守吏助給其喪事。 曾祖諱顯皇,不仕。 祖諱恭,贈工部員外郎。 父諱,贈刑部侍郎。 母夫人盧氏,長安郡太君。 夫人葛氏,永嘉郡君。 子男三人:曰勻,將作監主簿;曰旬,大理評事,皆先公卒。 幼子,也。 女三人,一適著作佐郎謝仲規,二尚幼。 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公于莆田縣某鄉將軍山。 銘曰: 誰謂閩遠,而多奇產。 產非物寶,惟士之賢。 嶷嶷蔡公,其人傑然。 奮躬當朝,讜言正色。 出入左右,彌縫補益。 間歸於閩,有政在人。 食不畏蠱,喪不憂貧。 疾者有醫,學者有師。 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墳,有拱其木。 凡閩之人,過者必肅。 【集賢院學士劉公墓誌銘〈熙寧二年〉】 公諱敞,字仲原父,姓劉氏,世為吉州臨江人。 自其皇祖以尚書郎有聲太宗時,遂為名家,其後多聞人,至公而益顯。 公舉慶歷六年進士,中甲科,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 丁外艱,服除,召試學士院,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判登聞鼓院、吏部南曹、尚書考功。 於是夏英公既薨,天子賜謚曰「文正」。 公曰:「此吾職也。 」即上疏言:「謚者,有司之事也,且竦行不應法。 今百司各得守其職,而陛下侵臣官。 」疏凡三上,天子嘉其守,為更其謚曰「文莊」。 公曰:「姑可以止矣。 」權判三悟開拆司,又權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 至和元年九月,召試,遷右正言、知制誥。 宦者石全彬以勞遷宮苑使,領觀察使,意不滿,退而慍有言。 居三日,正除觀察使,公封還辭頭,不草制,其命遂止。 第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