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在許下時,尤不逞,嘗坐事遭徒,但無杖痕爾。 及據蜀,得馮涓為從事,涓好詆訐,一作評。 建恐為所譏,因問曰:「竊聞外議,以吾曾遭徒刑,有之乎?」涓對曰:「有之。 」建恃無杖痕,且對眾,因袒背以示涓曰:「請足下試看,有遭杖責而肌肉如是耶?」涓知其詐,乃撫背而嘆曰:「大奇,當時何處得此好膏藥來!」賓佐皆失色,而涓晏然。 王建禮待翰林學士 王建之僭號也,惟翰林學士最承恩顧,侍臣或諫其禮過,建曰:「蓋汝輩未之見也。 且吾在神策軍時,主內門魚鑰,見唐朝諸帝待翰林學士,雖交友不若也。 今我恩顧,比當時才有百分之一爾,何謂之過當耶!」論者多之。 鍾傳重士 鍾傳雖起於商販,尤好學重士,時江西士流有名第者,多因傳薦,四遠騰然,謂之曰英明。 諸葛浩素有詞學,嘗為泗州管驛巡官,仰傳之風,因擇其所行事赫赫可稱者十條,列於啟事以投之。 十啟凡五千宇,皆文理典贍,傳覽之驚嘆,謂賓佐曰:「此啟事每一字可以千錢酬之。 」遂以五千貫贈,仍闢在幕下,其激勸如此。 羅隱東歸 羅隱在科場,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故六舉不第。 時長安有羅尊師者,深於相術,隱以貌陋,恐為相術所棄,每於尊師接談,常自大以沮之。 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問焉。 尊師笑曰:「貧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決在一第,未可與語。 今日之事,貧道敢有所隱乎!且吾子之於一第也,貧道觀之,雖首冠羣英,亦不過簿尉爾。 若能罷舉,東歸霸國以求用,則必富且貴矣。 兩途吾子宜自擇之。 」羅懵然不知所措者數日。 鄰居有賣飯媼見隱,驚曰:「何辭色之沮喪如此,莫有不決之事否?」隱謂知之,因盡以尊師之言告之。 媼嘆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羅隱,何須一第然後為得哉?不如急取富貴,則老婆之願也。 」隱聞之釋然,遂歸錢塘。 時錢鏐方得兩浙,置之幕府,使典軍中書檄,其後官給事中。 初,隱罷上中書之日,費窘,因抵魏謁鄴王羅紹威,將入其境,先貽書敘其家世,鄴王為侄。 幕府僚吏見其書,皆怒曰:「羅隱一布衣爾,而侄視大王,其可乎!」紹威素重士,且曰:「羅隱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為所薄,今惠然肯顧,其何以勝,得在侄行,為幸多矣,敢不致恭,諸公慎勿言。 」於是擁旆郊迎,一見即拜,隱亦不讓。 及將行,紹威贈以百萬,他物稱是,仍致書於鏐謂叔父,鏐首用之。 鄭準作歸姓表 鄭準,不知何許人。 性諒直,能為文,長於箋奏。 成汭鎮荊南,闢為推官。 汭嘗讎殺人,懼為吏所捕,改姓郭氏。 及為荊南節度使,命準為表乞歸本姓,準援筆而成,其略云:「臣門非冠蓋,家本軍戎。 親朋之內盱睢,為人報怨;昆弟之間點染,無處求生。 背故國以狐疑,望鄰封而鼠竄。 名非霸越,乘舟難效於陶朱;志切投秦,出境遂稱於張祿。 」又云:「成為本姓,郭乃冒稱。 本避犯禁之辜,敢歸司寇;別族受封之典,誠愧諸侯。 伏乞聖慈,許歸本姓」云云。 其表甚為朝廷所重。 後因汭生辰,淮南楊行密遣使致禮幣之外,仍貺《初學記》一部,準忿然以為不可,謂汭曰:「夫《初學記》,蓋訓童之書爾,今敵國交聘,以此書為貺,得非相輕之甚耶!宜致書責讓。 」汭不納,準自嘆曰:「若然,見輕敵國,足彰幕府之無人也。 參佐無狀,安可久!」遽請解職。 汭怒其去,潛使人於途中殺之。 曹唐死 曹唐,柳州人。 少好道,為大小《遊仙》詩各百篇,又著《紫府玄珠》一卷,皆敘三清、十極紀勝之事。 其《遊仙》之句,則有《漢武帝宴西王母》詩云:「花影暗回三殿月,樹聲深鎖九門霜。 」又云:「樹底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 」皆為士林所稱。 其後游信州,館於開元寺三學院。 一旦臥疾,眾僧忽見二青衣緩步而至,且四向顧視,相謂曰:「只此便是『樹底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 」言訖,直入唐之臥室。 眾僧驚異,亦隨之而入,踰閾,而青衣不復見,但見唐已殂矣。 先是,唐與羅隱相遇,隱有題《牡丹》詩云:「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唐因戲隱曰:「此非賦牡丹,乃題女子障耳。 」南人以歌姬為女子。 隱應聲曰:「猶勝足下鬼詩。 」唐曰:「其詞安在?」隱曰:「只『樹底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得非鬼詩?」唐無言以對。 至是青衣亦援引此句,而唐尋卒,則隱之言,豈偶然哉! 杜光庭入道 杜光庭,長安人,應「九經」舉不第。 時長安有潘尊師者,道術甚高,僖宗所重,光庭素所希慕,數游其門。 當僖宗之幸蜀也,觀蜀中道門牢落,思得名士以主張之。 駕回,詔潘尊師使於兩街,求其可者。 尊師奏曰:「臣觀兩街之眾,道聽塗說,一時之俊即有之,至於掌教之士,恐未合應聖旨。 臣於科場中識「九經」杜光庭,其人性簡而氣清,量寬而識遠,且困於風塵,思欲脫屣名利久矣。 以臣愚思之,非光庭不可。 」禧宗召而問之,一見大悅,遂令披載,仍賜紫衣,號曰「廣成先生」,即日馳驛遣之。 及王建據蜀,待之愈厚,又號為「天師」。 光庭嘗以《道德》二經注者雖多,皆未能演暢其旨,因著《廣成義》八十捲,它術稱是,識者多之。 爾朱先生上昇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五代史補》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