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王熙誨,世宗子,顯德六年封。 《歐陽史·家人傳》云: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皆不知其母為誰氏,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 太祖即位,詔賜皇孫名,誼贈左驍衛大將軍,誠左武衛大將軍,諴左屯衛大將軍。 顯德三年,君臣請封宗室,世宗以謂為國日淺,恩信未及於人,須功德大成,慶流于世,而後議之可也。 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諸子。 又詔曰:「父子之道,聖賢不忘,再思夭闕之端,愈動悲傷之抱。 故皇子左驍衛大將軍誼、左武衛大將軍誠、左屯衛大將軍諴等,載惟往事,有足傷懷,宜增一字之封,仍贈三台之秩。 誼可贈太尉,追封越王;誠太傅,吳王;諴太保,韓王。 」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復三關,遇疾還京師。 六月癸未,皇子宗訓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而宗讓亦拜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 後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 其年八月,宗讓更名熙讓,封曹王。 熙謹、熙誨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謹右武衛大將軍,封紀王;熙誨左領軍衛大將軍,封蘄王。 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三 高行周,字尚質,幽州人也。 生於媯州懷戎軍之雕窠裡。 曾祖順厲,世戍懷戎。 父思繼,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干,聲馳朔塞。 唐武皇之平幽州也,表劉仁恭為帥,仍留兵以戍之。 以思繼兄為先鋒都將、媯州刺史,思繼為中軍都將、順州刺史,思繼弟為後軍都將,昆仲分掌燕兵。 部下士伍,皆山北之豪也,仁恭深憚之。 武皇將歸,私謂仁恭曰:「高先鋒兄弟,勢傾州府,為燕患者,必此族也,宜善籌之。 」久之,太原戍軍恣橫,思繼兄弟制之以法,所殺者多。 太祖怒,詬讓仁恭,乃訴以高氏兄弟,遂並遇害。 仁恭因以先鋒子行珪為牙將,諸子並列帳下,厚撫之以慰其心。 時行周十餘歲,亦補職,在仁恭左右。 行珪別有傳,在《唐書》。 及莊宗收燕,以行周隷明宗帳下,常與唐末帝分率牙兵。 明宗征燕,率其下擁從。 鄉人趙德鈞謂明宗曰:「行周心甚謹厚,必享貴位。 」梁將劉鄩之據莘也,與太原軍對壘,旦夕轉鬥。 嘗一日,兩軍成列,元行欽為敵軍追躡,劍中其面,血戰未解。 行周以麾下精騎突陣解之,行欽獲免。 莊宗方寵行欽,召行周撫諭賞勞,而欲置之帳下,又念于明宗帳下已奪行欽,更取行周,恐傷其意,密令人以利祿誘之。 行周辭曰:「總管用人,亦為國家,事總管猶事王也。 余家昆仲,脫難再生,承總管之厚恩,忍背之乎!」及兩軍屯于河上,覘知梁軍自汴入楊村寨,明宗晨至斗門,設伏將邀之,眾寡不敵,反為所乘。 時矛槊叢萃,勢甚危蹙。 行周聞之,出騎橫擊梁軍,遂得解去。 明宗之襲鄆州也,行周為前鋒。 會夜分澍雨,人無進志,行周曰:「此天贊也,彼必無備。 」是夜,涉河入東城,比曙平之。 莊宗平河南,累加檢校太保,領端州刺史。 同光末,出守絳州。 明宗即位,特深委遇。 天成中,從王晏球圍定州,敗王都,擒托諾,皆有功。 賊平,遷潁州團練使。 長興初,以北邊陷契丹,用為振武節度使。 明年,以河西用軍,移鎮延安。 清泰初,改潞州節度使。 晉祖建義于太原,唐末帝命張敬達征之,行周與符彥卿為左右排陣使。 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彥卿引騎拒之,尋為契丹所敗,遂與敬達保晉安寨,累月救軍不至。 楊光遠欲圖敬達,行周知之,引壯士護之。 敬達性戇,不知其營護,謂人曰:「行周每踵余後,其意何也?」繇是不復敢然,敬達遂為光遠所害。 晉祖入洛,令行周還籓,加同平章事。 晉祖都汴,以行周為西京留守,未幾,移鄴都。 晉祖幸鄴,會安從進叛,命行周為襄州行營都部署。 明年秋,平定漢南。 晉少帝嗣位,加兼侍中,移鎮睢陽。 開運初,從幸澶淵,拒敵于河上。 車駕還京,代景延廣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移鄆州節度使。 時李彥韜為侍衛都虞候,可否在己。 行周雖典禁兵,心游事外,退朝歸第,門宇翛然,賓友過從,但引滿而已。 尋改歸德軍節度使,以李守貞代掌兵柄,許行周歸籓。 晉軍降于中渡也,少帝命行周與符彥卿同守澶州。 契丹入汴,召赴京師,會草寇攻宋州急,遣行周歸鎮。 《宋史·高懷德傳》:杜重威降契丹,京東諸州群盜大起,懷德堅壁清野,敵不能入,行周率兵歸鎮,敵遂解去。 及契丹主死於欒城,契丹將蕭翰立許王李從益知南朝軍國事,遣死士召行周,辭之以疾,退謂人曰:「衰世難輔,況兒戲乎!」 漢高祖入汴,加守太傅、兼中書令,代李守貞為天平節度使。 杜重威據鄴叛,漢祖以行周為招討使,總兵討之。 鄴平,授鄴都留守,加守太尉,進爵臨清王。 乾祐中,入覲,加守太師,進封鄴王,復授天平節鉞,改封齊王。 太祖踐阼,加守尚書令,增食邑至一萬七千戶。 太祖以行周耆年宿將,賜詔不名,但呼王位而已。 慕容彥超據兗叛,太祖親征,奉迎輿駕,傾家載贄,奉觴進俎,率以身先,太祖待之逾厚。 廣順二年秋,以疾薨于位,享年六十八。 賵賻加等,冊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謚曰武懿。 子懷德,皇朝駙馬都尉、宋州節度使。 第3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