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初,明宗幸浚郊。 時硃守殷嬰城拒命,帝從晉高祖一軍率先登城。 晉祖領副侍衛,以帝長於書計,召置麾下,令掌軍籍,前後將臣,無不倚愛。 初,聖穆皇后嬪于帝,帝方匱乏,而後多資從。 《東都事略》:柴後資周太祖以金帛,使事漢高祖。 帝嘗晝寢,有小虺五色,出入顴鼻之間,後遽見愕然。 在太原時,有神尼與帝同姓,見帝,謂李瓊曰:「我宗天上大仙,頂上有肉角,當為世界主。 」清泰末,晉祖起於河東,時河陽節度使張彥琪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奉命北伐,帝從之,營于晉祠。 是時屋壞,同處數人俱斃,唯帝獨無所傷。 漢高祖為侍衛馬步都虞候,召置左右。 所居官舍之鄰吳氏,有青衣佳娘者,為山魈所魅,鬼能人言而投瓦石,鄰伍無敢過吳氏之舍者。 帝過之,其鬼寂然,帝去如故,如是者再。 或謂鬼曰:「爾既神,向者客來,又何寂然?」鬼曰:「彼大人者。 」繇是軍中異之。 范延光叛于魏,命楊光遠討之,帝當行,意不願從。 或謂帝曰:「楊公當朝重勛,子不欲從,何也?」帝曰:「楊公素無英雄氣,得我何用?能用我其劉公乎!」漢祖累鎮籓閫,皆從之。 及鎮並門,尤深待遇,出入帷幄,受腹心之寄,帝亦悉心竭力,知無不為。 及吐渾白可久叛入契丹,帝勸漢祖誅白承福等五族,得良馬數千匹、財貨百萬計以資軍。 開運末,契丹入汴,晉帝北遷。 帝與蘇逢吉、楊邠、史宏肇等勸漢祖建號,以副人望。 漢高祖即位晉陽,時百度草創,四方猶梗,經綸締構,帝有力焉。 授權樞密副使、檢校司徒。 漢高祖至汴,正授樞密副使、檢校太保。 乾祐元年春,漢高祖不豫,及大漸,與蘇逢吉等同受顧命。 隱帝嗣位,拜樞密使,加檢校太尉。 舊制,樞密使未加使相者,不宣麻制,至是宣之,自帝始也。 《東都事略魏仁浦傳》:仁溥少為刀筆吏,隷樞密院,太祖問以卒乘數,仁溥對曰:「帶甲者六萬。 」太祖喜曰:「天下事不足憂也。 」有頃,河中李守貞據城反,朝廷憂之,諸大臣共議進取之計。 史宏肇曰:「守貞,河陽一客司耳,竟何能為?」帝曰:「守貞雖不習戎行,然善接英豪,得人死力,亦勍敵,宜審料之。 」乃命白文珂、常思率兵攻取。 師未至,而趙思綰竊據永興,王景崇反狀亦露,朝廷遣郭從義、王峻討趙思綰。 七月,西面師徒大集,未果進取。 其月十三日,制授帝同平章事,即遣西征,以安慰招撫為名,詔西面諸軍,並取帝節度。 時論以白文珂、常思非守貞之敵,聞帝西行,群情大愜。 《宋史·李蒨傳》:周祖討河中,蒨掌轉運。 時周祖已有人望,潛貯異志,屢以諷蒨,蒨但對以人臣當盡節奉上而已。 八月六日,帝發離京師。 二十日,師至河中。 《宋史·扈彥珂傳》:周祖為樞密使,總兵出征,時議多以先討景崇、思綰為便,周祖意未決。 彥珂曰:「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宜先擊河中。 河中平,則永興、鳳翔失勢矣。 今捨近圖遠,若景崇、思綰逆戰于前,守貞兵其後,腹背受敵,為之奈何?」周祖從其言。 命白文珂營于河西,帝營于河東。 不數日,周設長塹,復築長連城以迫之。 帝在軍,居常接賓客,與大將宴語,即褒衣博帶;或遇巡城壘,對陳敵,幅巾短後,與眾無殊。 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 稍立功效者,厚其賜與;微有傷痍者,親為循撫。 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啟,溫顏以接,俾盡其情,人之過忤,未嘗介意,故君子小人皆思效用。 守貞聞之,深以為憂。 十二月,帝以蜀軍屯大散關,即親率牙兵往鳳翔、永興。 相度將發,謂白文珂、劉詞曰:「困獸猶鬥,當謹備之。 」帝至華州,聞蜀軍退敗,遂還。 二年正月五日夜,李守貞遣將王三鐵領千餘人,夜突河西寨,果為劉詞等力戰敗之。 先是,軍中禁酒,帝有愛將李審犯令,斬之以徇。 五月九日,取河西寨,主周光遜以寨及部眾千餘人來降。 十七日,下令攻城,會西北大風,揚沙晦冥,帝令禱河伯祠,奠訖而風止,自是晝夜攻之。 七月十三日,帝率三寨將士奪賊羅城。 二十一日,城陷,守貞舉家自焚而死。 帝前夢河神告曰:「七月下旬,上帝當滅守貞之族。 」至是收復賊壘,城中人言,見帝營上有紫氣,如樓閣華蓋之狀。 《東都事略·王溥傳》:周太祖將兵討三叛,以溥為從事。 三叛既平,朝士及籓鎮嘗以書往來,詞意涉于悖逆者,太祖籍其名,欲按之。 溥諫曰:「魑魅伺夜而出,日月既照,則氛摐消矣。 請焚之,以安反側。 」太祖從之。 二年八月五日,帝自河中班師,其月二十七日入朝。 漢帝命升階撫勞,酌禦酒以賜之,錫賫優厚。 翌日,漢帝議賞勛,欲兼方鎮,帝辭之,乃止。 帝以出征時子都七十三人,具籍獻之。 九月五日,制加檢校太師、兼侍中。 十月,契丹入寇,前鋒至邢、洺、貝、魏,河北告急,帝受詔率師赴北邊,以宣徽南院使王峻為監軍。 其月十九日,帝至邢州,遣王峻前軍趨鎮、定。 時契丹已退,帝大閲,欲臨寇境,詔止之。 第3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