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壬子朔,帝禦崇元殿受朝賀,仗衛如式。 詔洛京、魏府管內所征今年夏苗稅物等,宜放五分之一,以微旱故也。 丙辰,御史中丞張昭遠奏:「汴州在梁室硃氏稱制之年,有京都之號,及唐莊宗平定河南,復廢為宣武軍。 至明宗行幸之時,掌事者因緣修葺衙城,遂掛梁室時宮殿門牌額,當時識者或竊非之。 一昨車駕省方,暫居梁苑,臣觀衙城內齋閣牌額,一如明宗行幸之時,無都號而有殿名,恐非典據。 臣竊尋秦、漢已來,寰海之內,鑾輿所至,多立宮名。 近代隋室于揚州立江都宮,太原立汾陽宮,岐州立仁壽宮。 唐朝于太原立晉陽宮,同州立長春宮,岐州立九成宮。 宮中殿閣,皆題署牌額,以類皇居。 請準故事,于汴州衙城門權掛一宮門牌額,則其餘齋閣並可取便為名。 」敕:行闕宜以大寧宮為名。 湖南青草廟舊封安流侯,進封廣利公;洞庭廟進封靈濟公;磊石廟舊封昭靈侯,進封威顯公;黃陵二妃廟舊封懿節廟,改封昭烈廟,從馬希范之請也。 戊午,以前成德軍節度判官張彭為太府卿。 壬戌,詔在朝文武臣僚,每人各進封事一件。 仍須實封通進,務裨闕政,用副虛懷。 甲子,以虞部郎中、知制誥于嶠為中書舍人,以戶部郎中于遘為虞部郎中、知制誥,故太子少保致仕硃漢賓贈司空。 乙丑,六宅使王繼宏送義州衙前收管,前洺州團練使高信送復州收管。 二人于崇禮門內喧爭,為台司所劾故也。 戊辰,翰林學士、戶部員外郎、知制誥竇貞固改工部郎中、知制誥;翰林學士、都官郎中、知制誥李慎儀改中書舍人,仍賜金紫,並依舊充職。 庚午,制封皇第二十一女為長安公主,封皇第十一妹烏氏為壽安長公主,皇第十二妹史氏為永壽長公主,皇第十三妹杜氏為樂平長公主。 壬申,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傅、兼中書令、興唐尹范延光進封臨清王,加食邑三千戶;鳳翔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李從嚴進封岐王。 丙子,平盧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建立進封臨淄王;昭信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景延廣改寧江軍節度使,典軍如故。 太常卿梁文矩奏定四廟謚號、廟號、陵號,太常少卿裴垣奏定四廟皇后追尊謚號,從之。 戊寅,以中書舍人、權知貢舉王延為御史中丞,以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誥崔梲為兵部侍郎充承旨,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程遜為檢校禮部尚書、太常卿,以檢校吏部尚書、太常卿梁文矩為吏部尚書,以御史中丞張昭遠為戶部侍郎,以吏部尚書盧文紀為太子少傅。 己卯,詔太社內先收掌唐朝罪人首級等,宜令骨肉或先舊僚屬收葬,其喪葬儀注不得過制。 六月壬午朔,制:「宗正卿石光贊奏:滎陽道左有萬石君石奮之廟,德行懿美,宜示封崇,用光遠祖之徽猷,益茂我朝之盛典。 贈奮太傅。 」癸未,契丹使伊勒希巴來聘,致馬二百匹,及人參、貂鼠皮、走馬、木碗等物。 乙酉,翰林學士、司封員外郎、知制誥王仁裕改都官郎中,右贊善大夫盧損改右散騎常侍,前有朝貶故也。 以秘書少監致仕劉頎為鴻臚卿致仕,前光祿少卿尹玉羽以少府監致仕。 丙戌,宰臣李崧上表讓樞密使于趙瑩,以瑩佐命之元臣也。 詔不允。 以前義成軍節度使李彥舜為左武衛大將軍,以左散騎常侍唐汭為檢校禮部尚書、國子祭酒,以前左龍武統軍李承約為左驍衛上將軍。 戊子,宰臣趙瑩自契丹使回。 癸巳,東都奏,瀍、氵間河溢,壞金沙灘內舍屋。 幽州趙思溫奏:「瀛、莫兩州,元系當道,其刺史常行周、白彥球乞發遣至臣本府。 」詔遣行周等赴闕。 甲午,六宅使張言自魏府回,奏范延光叛命。 滑州符彥饒飛奏,有兵士自北來,傳范延光到黎陽,乞發兵屯禦。 宣遣客省使李守貞往延光所問罪。 尋命護聖都指揮使白奉進領騎士一千五百赴白馬渡巡檢。 乙未,魏府范延光男閒廄使守圖送御史台。 攝荊南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太保、歸州刺史王保義加檢校太傅,知武泰軍節度觀察留後,充荊南行軍司馬兼沿淮巡檢使。 襄州奏,江水漲一丈二尺。 丁酉,遣內班史進能押信箭一對,往滑州賜符彥饒。 以前磁州刺史劉審交為魏府計度使,以東都巡檢使張從賓充魏府四南面都部署;遣侍衛使楊光遠領步騎一萬赴滑州。 以東都副留守張延播充魏洛京都巡檢使。 白奉進奏:「捉得賊卒張柔,稱范延光差澶州刺史馮暉充一行都部署,元從都押衙孫鋭充一行兵馬都監。 」帝覽奏,謂侍臣曰:「朕雖寡德寡謀,自謂不居延光之下,而馮暉、孫鋭過于兒戲,朝夕就擒,安能抗拒大軍為我之患乎!」天平軍節度使安審琦起複舊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和凝改端明殿學士。 乙巳,范延光差牙將王知新賫表到闕,不令朝見,收付武德司。 丁未,詔侍衛使楊光遠充魏府四面都部署;以張從賓充副,兼諸軍都虞候;昭義節度使高行周充魏府西面都部署。 是日,張從賓亦叛,與范延光協謀,害皇子河陽節度使重信、皇子東都留守重乂。 己酉,以奉國都指揮使侯益、護聖都指揮使杜重威領步騎五千往屯汜水關,備從賓之亂也。 《通鑒》:七月,張從賓攻汜水關,殺巡檢使宋廷浩。 帝戎服,嚴輕騎,將奔晉陽以避之,桑維翰叩頭苦諫曰:「賊鋒雖盛,勢不能久,請少待之,不可輕動。 」帝乃止。 第2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