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戊午,契丹遣使摩哩入朝。 己未,以汴州節度使范延光為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傅、兼中書令;以西京留守李周為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癸亥,應州奏,契丹三千騎迫城。 詔端明殿學士呂琦往河東忻、代諸屯戍所犒軍。 以左龍武大將軍袁義為右監門上將軍,以振武軍節度使安叔千充代北兵馬都部署。 己巳,雲州沙彥珣奏,供奉官李讓勛送夏衣到州,縱酒凌轢軍都行,劫殺兵馬都監張思殷、都指揮使黨行進,其李讓勛已處斬訖。 張敬達奏,造五龍橋攻太原城次。 戊寅,以鎮州節度使董溫琪充東北面副招討使。 己卯,洺州獻野繭二十斤。 辛巳,張敬達奏,賊城內出騎軍三十隊、步卒三千人沖長連城,高行周襲殺入壕,溺死者大半,擒賊將安小喜以下百餘人,甲馬一百八十匹。 九月甲辰,張敬達奏,此月十五日,與契丹戰于太原城下,王師敗績。 時契丹主自率部族來援太原,高行周、符彥卿率左右廂騎軍出鬥,蕃軍引退。 巳時後,蕃軍復成列,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等陣于賊城西北,倚山橫陣,諸將奮擊,蕃軍屢卻。 至晡,我騎軍將移陣,蕃軍如山而進,王師大敗,投兵仗相藉而死者山積。 是夕,收合餘眾,保于晉祠南晉安寨,蕃軍塹而圍之,自是音聞阻絶。 朝廷大恐。 是日,遣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符彥饒率兵屯河陽,詔范延光率兵由青山路趨榆次,詔幽州趙德鈞由飛狐路出敵軍後,輝州防禦使潘環合防戍軍出慈、隰以援張敬達。 以前絳州刺史韓彥惲為太子賓客。 契丹主移帳于柳林。 乙巳,詔取二十二日幸北面軍前。 戊申,帝發京師,路經徽陵,帝親行謁奠。 夕次河陽,召群臣議進取,盧文紀勸帝駐河橋。 庚戌,樞密使趙延壽先赴潞州。 辛亥,幸懷州。 召吏部侍郎龍敏訪以機事,敏勸帝立東丹王贊華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則契丹主有後顧之患,不能久駐漢地矣。 帝深以為然,竟不行其謀。 《遼史·義宗傳》云:「倍雖在異國,常思其親,問安之使不絶。 後明宗養子從珂弒其君自立,倍密報太宗曰:「從珂弒君,盍討之!」是東丹王實啟兵端,唐君臣或知其陰謀,故龍敏之說不行。 帝自是酣飲悲歌,形神慘沮。 臣下勸其親征,則曰:「卿輩勿說石郎,使我心膽墮地!」其怯憊也如此。 冬十月丁巳夜,彗星出虛危,長尺餘。 壬戌,詔天下括馬,又詔民十戶出兵一人,器甲自備。 《契丹國志》:唐發民為兵,每七戶出征夫一人,自備鎧仗,謂之「義軍」,凡得馬二千餘匹,征夫五千人,民間大擾。 戊辰,代州刺史張朗超授檢校太保,以其屢殺敵眾,故以是命獎之。 癸酉,幽州趙德鈞以本軍三千騎與鎮州董溫琪由吳兒谷趨潞州。 十一月戊子,以趙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以趙延壽為河東道南面行營招討使,以劉延朗副之。 庚寅,以范延光為河東道東南面行營招討使,以李周副之。 帝以呂琦嘗佐幽州幕,乃命賫都統官告以賜德鈞,兼犒軍士。 琦至,從容宣帝委任之意,德鈞曰:「既以兵相委,焉敢惜死!」德鈞志在並范延光軍,奏請與延光會合。 帝以詔諭延光,延光不從。 丁酉,延州上言,節度使楊漢章為部眾所殺,以前坊州刺史劉景嚴為延州留後。 庚子,趙德鈞奏,大軍至團柏谷,前鋒殺蕃軍五百騎。 范延光奏,軍至榆次,蕃軍退入河東川界。 潘環奏,隰州逐退蕃軍。 壬寅,趙德鈞奏,軍出谷口,蕃軍漸退,契丹主見駐柳林寨。 時德鈞累奏乞授延壽鎮州節制,帝怒曰:「德鈞父子堅要鎮州,苟能逐退蕃戎,要代予位,亦甘心矣。 若玩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斃。 」德鈞聞之不悅。 閏月丙辰,日南至,群臣稱賀於行宮,帝曰:「晉安寨內將士,應思家國矣。 」因泣下久之。 丁巳,以岢嵐軍為勝州。 辛酉,以右龍武統軍李從昶為左龍武統軍,以前邠州節度使楊思權為右龍武統軍。 壬戌,丹州刺史康承詢停任,配流鄧州。 時承詢奉詔率義軍赴延州義軍亂,承詢奔鄜州,故有是責。 甲子,太原行營副招討使楊光遠殺招討使張敬達于晉安寨,以兵降契丹。 時契丹圍寨,自十一月以後芻糧乏絶,軍士毀居屋茅、淘馬糞、削松甗以供秣飼,馬尾鬣相食俱盡。 楊光遠謂敬達曰:「少時人馬俱盡,不如奮命血戰,十得三四,猶勝坐受其弊。 」敬達曰:「更少待之。 」一日,光遠伺敬達無備,遂殺之,與諸將同降契丹。 時馬猶有五千匹,契丹主以漢軍與石敬瑭,其馬及甲仗即賫驅出塞。 丁卯,契丹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約為父子之國,改元為天福。 契丹與晉高祖南行,趙德鈞父子與諸將自團柏谷南奔,王師為蕃騎所蹙,投戈棄甲,自相騰踐,擠于岩谷者不可勝紀。 第1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