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昭義奏,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 以鴻臚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館王景崇為衛尉卿,充引進使。 壬寅,削奪石敬瑭官爵,便令張敬達進軍攻討。 乙卯。 以晉州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尋改為招討使;以河陽節度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張彥琪為太原四面馬步軍都指揮使;以邢州節度使安審琦為太原四面馬軍都指揮使;以陝州節度使相裡金為太原四面步軍都指揮使;以右監門上將軍武廷翰為壕寨使。 丙辰,以定州節度使楊光遠為太原四面兵馬副部署、兼馬步都虞候,尋改為太原四面副招討使,都虞候如故。 以前彰武軍節度使高行周為太原四面招撫兼排陣使。 初,帝疑河東有異志,與近臣語及其事,帝曰:「石郎與朕近親,在不疑之地,流言毀譽,朕心自明,萬一失歡,如何和解?」左右皆不對。 翼日,欲移石敬瑭于鄆州,房暠等堅言不可,司天監趙延乂亦言星辰失度,尤宜安靜,由是稍緩其事。 會薛文遇獨宿于禁中,帝召之,諭以太原之事。 文遇奏曰:「臣聞作舍于道,三年不成,國家利害,斷自宸旨以臣料之,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圖之。 」帝喜曰:「聞卿此言,豁吾憤氣。 」先是,有人言國家明年合得一賢佐主謀,平定天下,帝意亦疑賢佐者屬在文遇,即令手書除目,子夜下學士院草制。 翼日,宣制之際,兩班失色。 居六七日,敬瑭上章云:「明宗社稷,陛下纂承,未契輿情,宜推令闢。 許王先朝血緒,養德皇闈,儻循當璧之言,免負鬩牆之議。 」帝覽奏不悅,手攘抵地,召馬裔孫草詔報曰:「父有社稷,傳之於子;君有禍難,倚之於親。 卿于鄂王,故非疏遠。 往歲衛州之事,天下皆知;今朝許王之言,人誰肯信!英賢立事,安肯如斯」雲。 戊申,張敬達奏,西北面先鋒都指揮使安審信率雄義左第二指揮二百二十七騎,並部下共五百騎,剽劫百井,叛入太原。 又奏,大軍已至太原城下。 詔安審信及雄義兵士妻男並處斬,家產沒官。 先是,雄義都在伏州屯戍,其指揮使安元信謀殺伏州刺史張朗,事泄,戍兵自潰,奔安審信軍,審信與之入太原。 太常奏,于河南府東權立宣憲太后寢宮,從之。 己酉,振武節度使安叔千奏,西北界巡檢使安重榮驅掠戍兵五百騎叛入太原。 以新授河東節度使宋審虔為宣州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壬子,鄴都屯駐捧聖都虞候張令昭逐節度使劉延皓,據城叛。 翼日,令昭召副使邊仁嗣已下逼令奏請節旄。 六月辛酉,天雄軍節度使劉延皓削奪官爵,勒歸私第。 癸亥,以天雄軍守禦、右捧聖第二軍都虞候張令昭為檢校司空,行右千牛將軍,權知天雄軍府事。 丙寅,禦敷政殿,遣工部尚書崔居儉奉宣憲皇太后寶冊于寢宮。 時陵園在河東,適會兵興,故權于京城修奉寢宮上謚焉。 己巳,以西上閣門副使、少府監兼通事舍人劉頎為鴻臚卿,職如故。 庚午,詔曰:「時雨稍愆,頗傷農稼,分命朝臣祈禱。 」辛未,工部尚書致仕許寂卒。 以權知魏府事、右千牛將軍張令昭為齊州防禦使,以捧聖右第三指揮使邢立為德州刺史,以捧聖第五指揮使康福進為鄚州刺史。 甲戌,以汴州節度使范延光為天雄軍四面招討使,知行府事。 丙子,以西京留守李周為天雄軍四面副招討使兼兵馬都監。 詔河東將佐節度判官趙瑩以下十四人並籍沒家產。 秋七月戊子,范延光奏,領軍至鄴都攻城。 己丑,誅右衛上將軍石重英、皇城副使石重裔,皆敬瑭之子也。 時重英等匿於民家井中,獲而誅之,並族所匿之家。 奚首領達罕軍遣通事介老奏,奚王李素姑謀叛入契丹,已處斬訖,達喇罕權知本部落事。 辛卯,沂州奏,誅都指揮使石敬德,並族其家,敬瑭之弟也。 乙未,以前彰武軍節度使高行周為潞州節度使,充太原四面招撫排陣使;以潞州節度使皇甫立為華州節度使。 丁酉,雲州節度使沙彥珣奏,此月二日夜,步軍指揮使桑遷作亂,以兵圍子城,彥珣突圍出城,就西山據雷公口。 三日,招集兵士入城誅亂軍,軍城如故。 辛丑,以將作監丞、介國公宇文頡為汝州襄城令。 乙巳,以衛尉卿聶延祚為太子賓客。 戊申,范延光奏,此月二十一日收復鄴都,群臣稱賀。 己酉,以禮部侍郎張昭遠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呂琦為禮部侍郎,充端明殿學士。 庚戌,中書奏:「劉延皓賓佐等,帥臣既已削奪,其行軍司馬李延筠、副使邊仁嗣以下,望命放歸田裡。 」奏入,帝大怒,詔大理曰:「帥臣失守,已行削奪,其僚佐合當何罪?」既而竟依中書所奏。 壬子,詔范延光誅張令昭部下五指揮及忠鋭、忠肅兩指揮。 繼范延光奏,追兵遣襲張令昭部下敗兵至邢州沙河,斬首三百級,並獻張令昭、邢立、李貴等首級。 又奏,獲張令昭同惡捧聖指揮使米全以下諸指揮使都頭凡十三人,並磔于府門。 癸丑,左衛上將軍仇暉卒。 洺州奏擒獲魏府作亂捧聖指揮使馬彥柔以下五十八人。 邢、磁州相次擒獲亂兵,並送京師。 彰聖指揮使張萬迪以部下五百騎叛入太原,詔誅家屬於懷州本營。 第1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