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幽州奏,契丹平州守將偽署幽州節度使盧文進,率戶口歸順,百僚稱賀。 辛丑,契丹遣使來告哀,言國主安巴堅以今年七月二十七日卒。 詔曰:「朕近纘皇圖,恭修帝道,務安夷夏,貴洽雍熙。 契丹王世預歡盟,禮交聘問,遽聞凶訃,倍軫悲懷,可輟今月十九日朝參。 」丙午,以巂州山後兩林、百蠻都鬼主李卑晚為寧遠將軍,大渡河山前仰川六姓都鬼主、懷安郡王勿鄧摽莎為定遠將軍。 丁未,幽州奏,盧文進所率降戶孳畜人口在平州西,首尾約七十里。 庚戌,以吏部侍郎盧文紀為御史中丞,時御史大夫李琪三上表求解任故也。 以兵部侍郎劉岳為吏部侍郎,以戶部侍郎、充端明殿學士馮道為兵部侍郎,以中書舍人、充端明殿學士趙鳳為戶部侍郎,並依前充職。 壬子,靜江軍節度使、桂州管內觀察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扶風郡王馬賓加食邑實封,澧郎觀察使、檢校太傅、兼侍中馬希振加檢校太尉。 盧文進至幽州,遣軍吏奉表來上。 十一月戊午,以滄州留後王景戡為邢州節度使。 青州奏,得登州狀申,契丹先攻逼渤海國,自安巴堅身死,雖已抽退,尚留兵馬在渤海扶餘城,今渤海王弟領兵馬攻圍扶餘城內契丹次。 己未,以翰林學士、尚書、戶部郎中、知制誥劉句為中書舍人充職。 辛酉,以前秘書少監溫輦為太子詹事。 壬戌,以前房州刺史硃罕為潁州團練使。 是日,詔曰:「應今日已前修蓋得寺院,無令毀廢;自此已後,不得輒有建造。 如要願在僧門,並須官壇受戒,不得衷私剃度。 」癸丑,日南至,帝禦文明殿受朝賀,仗衛如式。 禮部侍郎裴皞上言:「諸州刺史經三考方請替移。 」詔曰:「有政聲者就加恩澤,無課最者即便替移。 」密州獻芝草。 庚午,河陽節度使夏魯奇移鎮許州,留後樑漢顒為邠州節度使。 淮南楊溥遣使貢獻,賀登極。 乙亥,以前振武留後張溫為利州昭武軍留後,以果州刺史孫鐸為漢州刺史,充西川馬步軍都指揮使。 壬午,靜海軍節度、安南管內觀察等使、檢校太尉、兼侍中錢元球加開府階,進食邑。 癸未,鎮州奏,準詔盧文進所率歸業戶口,蠲放租稅三年,仍每口給糧五斗。 十二月戊子,盧文進及將吏四百人見,賜鞍馬、玉帶、衣被、器玩、錢帛有差。 詔曰:「朕中興寶祚,復正皇綱。 萬國駢羅,俱在照臨之內;八紘遼夐,咸居覆載之間。 矧彼雲南,素歸正朔,洎平偽蜀,思錫舊恩,于乃眷以雖深,欲霈覃而未暇。 百蠻都首領李卑晚、六姓蠻都首領勿鄧摽莎等,天資智勇,世稟忠勤,梯航之道路才通,琛贐之貢輸已至。 率其種落,竭乃悃誠,備傾向化之心,深獎來庭之意。 今則各頒國寵,別進王封。 其巂州刺史李及、大鬼主離吠等,或遙貢表函,或躬趨朝闕,亦宜特授官資,各遷階秩。 勉敦信義,無墜冊書,示爾金石之堅,保我山河之誓。 欽承休命,永保厥終。 」壬辰,帝狩于近郊,臘故也。 甲午,以契丹盧龍軍節度使盧文進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滑州節度使。 戊戌,詔嚴禁釒錢。 庚子,皇第二子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從榮可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天雄軍節度使、鄴都留守。 以武安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馬希范為澧州刺史,鐵林都知兵馬馬希杲為衡州刺史。 壬寅,潁州刺史孫岳加檢校太保,獎能政也。 丙午,中書門下奏:「故事,籓鎮節度、觀察使帶平章事,于都堂上事刊石記壁,合納禮錢三十貫,以充中書及兩省公使。 今欲各納禮錢五百千,于中書立石亭子,鎸勒宰臣使相官氏、授上年月,余充修葺中書及兩省公署部堂什物。 」從之。 庚戌,御史台奏:「京城坊市士庶工商之家,有婢仆自經投井,非理物故者。 近者已來,凡是死亡,皆是台司左右巡舉勘檢,施行已久,仍恐所差人吏及街市胥徒,同於民家,因事邀脅。 臣詢訪故事,凡京城民庶之家,死喪委府縣檢舉,軍家委軍巡,商旅委戶部。 然諸司檢舉後,具事由申台,其間或枉濫情故,台司訪聞,即行舉勘。 如是文武兩班官吏之家,即是台司檢舉。 臣請自今已後,並準故事施行者。 」詔曰:「今後文武兩班及諸道商旅,凡有喪亡,即準台司所奏施行。 其坊市民庶軍士之家,凡死喪及婢仆非理物故,依台司奏,委府縣、軍巡同檢舉,仍不得縱其吏卒,於物故之家妄有邀脅。 或恐暑月屍柩難停,若待申聞檢舉,縱無邀脅,亦須經時日。 今後仰本家喚四鄰檢察,若無他故,逐便葬埋。 如後別聞枉濫,妄有保證,官中訪知,勘詰不虛,本戶鄰保並行科罪。 如聞諸道州府,坊市死喪,取分巡院檢舉,頗致淹停,人多流怨,亦仰約京城事例處分。 」 卷三十八 明宗紀四 天成二年春正月癸丑朔,帝禦明堂殿受朝賀,仗衛如常儀。 制曰:「王者祗敬宗祧,統臨寰宇,必順體元之典,特新制義之文。 朕以眇躬,獲承丕構,襲三百年之休運,繼二十聖之耿光。 馭朽納隍,夕惕之心罔怠;法天師古,日躋之道惟勤。 今則載戢干戈,渾同書軌,荷上穹之眷祐,契兆庶之樂推。 檢玉泥金,非敢期于薄德;耕田鑿井,誠有慕于前王。 將陳享謁之儀,即備郊丘之禮,宜更稱謂,永耀簡編。 今改名為亶,凡在中外,宜體朕懷。 」宣制訖,百僚稱賀,有司告郊廟社稷。 第1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