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安,陳留張亭裡人也。 初事汴將楊彥洪為騎士。 好拳勇,未弱冠,長七尺,超然有乘時自奮之意。 唐中和三年,太祖鎮汴,嘗大閲戎旅,睹其材,甚偉之,因錫名思安,字貞臣。 思安善飛槊,所向披靡,每從太祖征伐,常馳馬出敵陣之後,測其厚薄而還。 或敵人有恃猛自炫者,多命取之,必鷹揚飈卷,擒馘于萬眾之中,出入自若,如蹈無人之地。 太祖甚惜之,命副王虔裕為踏白將。 時巢、蔡合從,太祖每遣偵邏,必率先獨往。 巢敗走,思安領所部百餘人追賊,殺戮掩奪,眾莫敢當。 尋領軍襲蔡寇于鄭,都將李唐賓馬躓而墜,思安援槊刺追者,唐賓復其騎而還。 又嘗與蔡人鬥,當陣生擒賊將柳行實。 其後渡長淮,下天長、高郵二邑,又拒孫儒,迫濠州,皆有奇績。 累遷為諸軍都指揮使,奏官至檢校左仆射,尋拜亳州刺史。 練兵禦寇,邊境肅然。 思安為性勇悍,每統戎臨敵,不大勝,必大敗。 開平元年春,率兵伐幽州,營于桑乾河,擄獲甚眾,燕人大懼。 及軍回,率諸軍伐潞,累月不克,師人多逸。 太祖怒甚,詔疏其罪,盡奪其官爵,委本郡以民戶系焉。 逾歲起之,復令領兵,亦無巨績可紀。 太祖嘗因命將授鉞,謂左右曰:「李思安當敵果敢,無出其右者,然每遇籓方擇材,吾將用之,則敗聞必至,如是者二三矣,則知飛將數奇,前史豈虛言哉!」乾化元年秋,又以為相州刺史。 思安自謂當擁旄仗鉞,及是殊不快意,但日循晏安,無意為政。 及太祖北征,以候騎之誤,落然無所具,而複壁壘荒圮,帑廩空竭,太祖怒,貶柳州司戶,尋賜死於相州。 《通鑒》:開化元年丙午,至相州,刺史李思安不意帝猝至,落然無具,坐削官爵。 二年正月丁卯,帝至獲嘉,追思李思安去歲供饋有闕,貶柳州司戶,尋長流思安於崖州,賜死。 鄧季筠,宋州下邑人也。 少入黃巢軍,隷于太祖麾下。 及太祖鎮汴,首署為牙將,主騎軍。 伐鄆之役,生擒排陣將劉矯以獻。 唐大順初,唐帝命丞相張浚伐太原,太祖奉詔出師,西至高平,與晉人接戰,軍既不利,季筠為晉人所擒。 克用見之甚喜,釋縛,待以賓禮,俄典戎事。 季筠在並門凡四稔。 景福二年,晉軍攻邢台,季筠領偏師預其役,將及邢,邢人陣于郊,兩軍酣戰之際,季筠出陣,飛馬來歸;太祖大加獎嘆,賞賚甚厚。 時初置子都,最為親軍,命季筠主之,旋改統親騎,又遷將中軍。 天祐三年,奏授登州刺史,下車稱理。 登州舊無羅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壯以築之,民甚安之,因相與立碑以頌其績。 太祖受禪,改鄭州刺史,尋主兵于河中,為都指揮使。 時並人寇平陽,季筠接戰于洪洞,大克,拜華州防禦使。 又繼領龍驤等諸軍騎士,累官至檢校司空。 柏鄉之役,季筠臨陣前卻,太祖亦未之罪。 乾化二年春,太祖親伐鎮、定,駐于相州,因閲馬,怒其馬瘦,與魏博軍校何令稠、陳令勛同斬于纛下。 黃文靖,金鄉人。 少附於黃巢黨中,巢敗,歸於太祖,累署牙職,繼遷諸軍指揮使。 從太祖南平巢、蔡,北定兗、鄆,皆有功。 唐大順中,佐葛從周送硃崇節入潞。 會晉軍十餘萬近逼垣寨,文靖慮孤軍難守,乃與葛從周啟闉出師,文靖為殿,命矢刃皆外向,持重而還,晉人不敢逼。 其年冬,與康懷英渡淮,入壽春之境,下安豐、霍丘,至光州而還。 光化初,晉將李嗣昭、周德威寇于山東,文靖佐葛從周統大軍禦之。 至沙河,敗晉軍五千餘騎,遂逐之,越張公橋乃止。 後旬日,復與晉人戰于邢州之北,擒蕃將賁金鐵、慕容藤、李存建等百餘人,奪馬數千匹。 尋以功表授檢校左仆射、耀州刺史。 天祐二年春,命佐楊師厚深入淮甸,越壽春,侵廬江,軍至大獨山,遇淮夷,殺五千餘眾,振旅而還。 改蔡州刺史,加檢校司空,又遷潁州刺史。 太祖受禪,復為蔡州刺史,入為左神武統軍,又改左龍驤使。 乾化元年,從太祖北征,因閲馬得罪,命斬之。 文靖驍果善戰,諸將皆惜之。 胡規,兗州人。 初事硃瑾為中軍都校。 兗州平,署為宣武軍都虞候。 佐葛從周伐鎮、定,從張存敬收晉、絳,皆有功,署為河中都虞候,榷鹽務。 天復中,太祖迎駕至岐下,以規權知洽州。 昭宗還長安,詔授皇城使。 及東遷,以為禦營使。 駕至洛,授內園莊宅使。 天祐三年,佐李周彞討相州,獨當州之一面,頗以功聞,軍還,權知耀州事。 明年,討滄州,為諸軍壕寨使。 太祖受禪,除右羽林統軍,尋佐劉鄩統兵收潼關,擒劉知浣獻之,乃以為右龍虎統軍兼侍衛指揮使。 乾化元年,詔修洛河堤堰,軍士因之斬伐百姓園林太甚,河南尹張宗奭奏之,規得罪,賜死。 李讜,河中臨晉人。 少時游秦、雍間,為人勇悍多力,甚有氣誼。 唐廣明初,黃巢陷長安,讜遂得仕于其間。 巢以讜為內樞密使,蓋讜曾委質于宦者,出入于宮禁間,巢以此用焉。 其後巢軍既敗,讜乃束身歸於太祖,署為左德勝騎軍都將。 從太祖討蔡賊,頗立軍功。 及東伐兗、鄆,以所部士伍俘獲甚眾,改元從騎將,表授檢校右仆射。 郴王友裕領兵攻澤州,時太祖駐大軍于盟津,乃令讜將兵越太行,授以籌謀。 讜頗違節度,久而無功。 太祖遣追還,廷責其罪,戮之於河橋。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