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帝,諱瑱,初名友貞,及即位,改名鍠,貞明中又改今諱。 太祖第四子也。 母曰元貞皇后張氏。 以唐文德元年戊申歲九月十二日生於東京。 帝美容儀,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唐光化三年,授河南府參軍。 太祖受禪,封均王。 時太祖初置天興軍,最為親衛,以帝為左天興軍使。 開平四年夏,進位檢校司空,依前天興軍使,充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乾化二年六月二日,庶人友珪弒逆,矯太祖詔,遣供奉官丁昭溥馳至東京,密令帝害博王友文。 友珪即位,以帝為東京留守,行開封府尹,檢校司徒。 友珪以篡逆居位,群情不附。 會趙岩至東京,從帝私宴,因言及社稷事。 帝以誠款謀之,岩曰:「此事易如反掌,成敗在招討楊令公之手,但得一言諭禁軍,其事立辦。 」岩時典禁軍,還洛,以謀告侍衛親軍袁象先。 帝令腹心馬慎交之魏州見師厚,且言成事之日,賜勞軍錢五十萬緡,仍許兼鎮。 慎交,燕人也,素有膽辨,乃說師厚曰:「郢王殺君害父,篡居大位,宮中荒淫,靡所不至。 洛下人情已去,東京物望所歸,公若因而成之,則有輔立之功,討賊之效。 」師厚猶豫未決,謂從事曰:「吾于郢王,君臣之分已定,無故改圖,人謂我何!」慎交曰:「郢王以子弒父,是曰元兇。 均王為君為親,正名仗義。 彼若一朝事成,令公何情自處!」師厚驚曰:「幾誤計耳!」乃令小校王舜賢至洛,密與趙岩、袁象先圖議。 時有左右龍驤都在東京,帝偽作友珪詔,遣還洛下。 先是,劉重遇部下龍驤一指揮于懷州叛,經年搜捕其黨,帝因遣人激怒其眾曰:「郢王以龍驤軍嘗叛,追汝等洛下,將盡坑之。 」翼日,乃以偽昭示之。 《通鑒考異》:《梁太祖實錄》:「丙戌,東京言龍驤軍準詔追赴西京,軍情不肯進發。 」實友珪征之,非友貞偽作,但激怒言坑之耳。 諸軍憂恐,將校垂泣告帝,乞指生路。 帝諭之曰:「先帝三十餘年,經營社稷,千征萬戰,爾等皆會從行。 今日先帝尚落人奸計,爾等安所逃避。 」因出梁祖禦容以示諸將,帝欷歔而泣曰:「郢王賊害君父,違天逆地,復欲屠滅親軍,爾等苟能自趨洛陽,擒取逆豎,告謝先帝,即轉禍為福矣!」眾踴躍曰:「王言是也。 」皆呼萬歲,請帝為主,時偽鳳歷元年二月十五日也。 帝乃遣人告趙岩、袁象先、傅暉、硃圭等。 十七日,象先引禁軍千人突入宮城,遂誅友珪。 事定,象先遣趙岩賫傳國寶至東京,請帝即位於洛陽。 帝報之曰:「夷門,太祖創業之地,居天下之沖,北拒並、汾,東至淮海,國家籓鎮,多在厥東,命將出師,利於便近,若都洛下,非良圖也。 公等如堅推戴,冊禮宜在東京,賊平之日,即謁洛陽陵廟。 」 是月,帝即位於東京,乃去鳳歷之號,稱乾化三年。 詔曰: 我國家賞功罰罪,必葉朝章,報德伸冤,敢欺天道。 苟顯違于法制,雖暫滯于歲時,終振大綱,須歸至理。 重念太祖皇帝,嘗開霸府,有事四方。 迨建皇朝,載遷都邑,每以主留重務,居守難才,慎擇親賢,方膺寄任。 故博王友文,才兼文武,識達古今,俾分憂于在浚之郊,亦共理於興王之地,一心無易,二紀于茲。 嘗施惠于士民,實有勞于家國。 去歲郢王友珪,常懷逆節,已露凶鋒,將不利於君親,欲竊窺于神器。 此際值先皇寢疾,大漸日臻,博王乃密上封章,請嚴宮禁,因以萊州刺史授于郢王友珪,才睹宣頭,俄行大逆。 豈有自縱兵于內殿,卻翻事于東都,又矯詔書,枉加刑戮,仍奪博王封爵,又改姓名,冤恥兩深,欺誑何極。 伏賴上穹垂祐,宗社降靈。 俾中外以葉謀,致遐邇之共怒,尋平內難,獲剿元兇,既雪恥于同天,且免譏于共國。 朕方期遁世,敢竊臨人,遽迫推崇,爰膺纘嗣。 冤憤既伸于幽顯,霈澤宜及于下泉。 博王宜復官爵,仍令有司擇日歸葬雲。 三月丁未,制曰:「朕仰膺天眷,近雪家仇,旋聞將相之謀,請紹祖宗之業。 群情見迫,三讓莫從,只受推崇,懼不負荷。 方欲烝嘗寢廟,禋類郊丘,合徵文體之辭,用表事神之敬。 其或于文尚淺,在理未周,亦冀隨時,別圖制義。 雖臣子行孝,重更名于已孤;而君父稱尊,貴難知而易避。 今則虔遵古典,詳考前聞,允諧龜筮之占,庶合帝王之道。 載惟涼德,尤愧嘉名,中外群僚,當體朕意。 宜改名鍠。 」庚戌,以天雄軍節度使、充潞州行營都招討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弘農郡王楊師厚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進封鄴王。 壬戌,以夏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李仁福為檢校太師,進封隴西郡王。 戊辰,以邢州保義軍留後、檢校太保戴思遠為檢校太傅,充邢州節度使。 庚午,以鎮東軍節度副使、充兩浙西面都指揮使、行睦州刺史馬綽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領秦州雄武軍節度使,進封開國候。 是月,文武百官上言,請以九月十二日帝降誕日為明聖節,休假三日。 從之。 夏四月癸未,以西京內外諸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左龍虎統軍、濮陽郡開國侯袁象先為特進、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充鎮南軍節度、江南西道觀察處置等使、開封尹、判在京馬步諸軍事,進封開國公,增食邑一千戶。 丁酉,宣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鄭滑濮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長沙郡開國公羅周翰加特進、駙馬都尉。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