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冬少雪,春深農事方興,久無時雨。 兼慮有災疾,帝深軫下民,二月,命庶官遍祀于群望,掩瘞暴露,令近鎮案古法以禳祈,旬日乃雨。 是月弒濟陰王。 帝以上黨未收,因議撫巡,便往西都赴郊禋之禮。 乃下令曉告中外,取三月一日離東京,以宰臣韓建權判建昌宮事,《五代會要》:十月,以尚書兵部侍郎李皎為建昌宮副使。 兵部侍郎姚洎為鹵簿使,開封尹、博王友文為東都留守。 辛未,契丹主安巴堅遣使貢良馬。 三月壬申,帝親統六軍,巡幸澤、潞。 是日寅時,車駕西幸,宰臣並要切司局皆扈從,晚次中牟。 下詔,以去年六月後,昭義行營陣歿都將吏卒死於王事,追念忠赤,乃錄其名氏,各下本軍,令給養妻孥,三年內官給糧賜。 丁丑,幸澤州。 辛巳,以同州節度使劉知俊為潞州行營招討使。 壬午,宴扈駕群臣並勞知俊,賜以金帶、戰袍、寶劍、茶藥。 甲申,登東北隅逍遙樓搜閲騎乘,旌甲滿野。 丙申,招討使劉知俊上章請車駕還東京,蓋小郡湫隘,非久駐蹕之所。 達覽,帝俞其請。 以鴻臚卿李唐室宗屬,封萊國公,為二王后。 有司奏:「萊國公李合留三廟,于西都選地位建立廟宇,以備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給,以遵彞典。 」 四月,以吏部侍郎于兢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以翰林奉旨學士張策為刑部侍郎、平章事。 時帝在澤州,拜二相於行在。 丙午,車駕離澤州。 丁未,駐蹕于懷州,宴宰臣文武百官。 辛亥,至鄭州。 壬子,至東京。 丙寅,車駕幸繁台觀稼。 鄢陵居人程震以兩歧麥穗並畫圖來進。 甲寅,淮寇侵軼潭、岳邊境,欲援朗州,以戰艦百餘艘揚帆西上,泊鼎口。 湖南馬殷遣水軍都將黃瑀率樓船遮擊之,賊眾沿流宵遁,追至鹿角鎮。 詔以戶部尚書致仕裴迪復為右仆射。 迪敏事慎言,達吏治,明籌算。 帝初建節旄于夷門,迪一謁見如故知,乃闢為從事。 自是之後,歷三十年,委四鎮租賦、兵籍、帑廩、官吏、獄訟、賞罰、經費、運漕,事無鉅細,皆得專之。 帝每出師,即知軍州事,逮于二紀,不出梁之闉閎,甚有裨贊之道。 禪代之歲,命為太常卿,屬年已耆耄,視聽昏塞,不任朝謁。 遂請老,許之。 期月復起,師長庶官焉。 五月丁丑,王師圍潞州將及二年,李進通危在旦夕,不俟攻擊,當自降。 太原李存勖以厚幣誘結北蕃諸部,並其境內丁壯,悉驅南征決戰,以救上黨之急。 部落帳族,馳馬勵兵,數路齊進,于銅鞮樹寨,旗壘相望。 王師敗於潞州。 己丑,令下諸州,去年有蝗蟲下子處,蓋前冬無雪,今春亢陽,致為災沴,實傷壟畝。 必慮今秋重困稼穡,自知多在荒陂榛蕪之內,所在長吏各須分配地界,精加翦撲,以絶根本。 壬辰夜,火星犯月。 太史奏,災合在荊楚。 乃令設武備,寬刑罰,恤人禁暴以禳之。 軍前行營都將康懷英、孫海金以下主將四十三人,于右銀台門進狀待罪。 帝以去年發軍之日不利,有違兵法,並釋放,兼各賜分物酒食勞問。 制:義昌軍節度使劉守文加中書令,封大彭王;盧龍軍節度使劉守光封河間郡王;許州節度使馮行襲封長樂王。 是月癸未,淮賊寇荊州石首縣,襄陽舉舟師沿瀺港襲敗之。 六月辛亥,以亢陽,慮時政之闕,乃詔曰:「邇者下民喪禮,法吏舞文,銓衡既失于選求,州鎮又無其舉刺,風俗未厚,獄訟實繁,職此之由,上遭天譴。 」至是,決遣囚徒及戒勵中外。 丙寅,月犯角宿。 帝以其分野在兗州,乃令長吏治戎事,設武備,省獄訟,恤疲病,祈福禳災,以順天戒。 丙辰,邠、岐來寇,雍西編戶困于逃避,且芟害禾稼,結營自固。 逾月,同州劉知俊領所部兵擊退,襲至幕谷,大破之,俘斬千計,收其器甲,宋文通僅以身免。 詔曰:「敦尚儉素,抑有前聞,斥去浮華,期臻至理。 如聞近日貢奉,競務奢淫,或奇巧蕩心,或雕鎸溢目,徒殫資用,有費工庸。 此後應諸道進獻,不得以金寶裝飾戈甲劍戟。 至于鞍勒,不用涂金及雕刻龍鳳。 如有此色,所司不得引進。 」邕州奏,鏌鎁山僧法通、道璘有道行,冬賜紫衣。 是月壬戌,岳州為淮賊所據。 帝以此郡五嶺、三湘水陸會合之地,委輸商賈,靡不由斯,遂令荊湘湖南北舉舟師同力致討。 王師既集,淮夷毀壁焚郭而遁。 秋七月甲戌,大霖雨,陂澤泛溢,頗傷稼穡,帝幸右天武軍河亭觀水;幸高僧台閲禁衛六軍。 詔曰:「車服以庸,古之制也;貴賤無別,罪莫大焉。 應內外將相,許以銀飾鞍勒,其剌史都將內諸司使以降,只取用銅,冀定尊卑,永為條制。 仍令執法官糾察之。 」《五代會要》載七月敕曰:祭祀之儀,有國大事,如聞官吏慢于恪恭,牲具禮容有異精審,宜令御史台疏其條件奏聞。 癸巳,以禪代已來,思求賢哲,乃下令搜訪牢籠之,期以好爵,待以優榮,各隨其材,咸使登用。 宜令所在長吏,切加搜訪,每得其人,則疏姓名以聞。 如在下位不能自振者,有司薦導之;如任使後顯立功勞,別加遷陟。 敕禁屠宰兩月。 甲午,以高明門外繁台為講武台。 是台西漢梁孝王之時,嘗按歌閲樂於此,當時因名曰吹台。 其後有繁氏居于其側,裡人乃以姓呼之,時代綿寢,雖官吏亦從俗焉。 帝每登眺,搜乘訓戎,宰臣以是事奏而名之。 第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