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司寇漪亭雯言:德州兵器庫,自明季扃久。 順治初,有司開視之,于室奧壁下見一短人,身才尺許,形如老翁,遍體有毛,左膝長跪,左手垂而拳,右足履地,右肘拊膝,而手承頤,鬚髮皓白,攢眉閉目,若悲苦之狀。 頃之雷電繞屋,失所在。 ◎嶗山道士 嶗山又名勞山,在即墨界,山中多一二百歲人。 有高密張生者,讀書道觀。 觀有老道士,形貌怪醜,執樵蘇之役,張意忽之。 一日買二牛,其家去山百里餘,若無人遣送,方躊躇頃,道士忽謂張曰:「君似有所思,得勿以牛故耶?吾為君送之。 」張異其言,逡巡已失牛。 比歸,問家人,曰:「某日某時,有道人送二牛至。 」憶其時正立談頃也。 自是知非常人,頗禮之。 又一日,張為其徒說《周易》,道人從窗外聽之,呼曰:「君所述皆俗說。 」試叩之,名理出人意表。 生授其學,遂以說《易》擅東方。 一日薄暮,大雷雨震電,張閉門,從窗隙中見天神數百輩,圍繞道士房,如作禮狀,驚愕不敢喘息。 比達曙,雨止,開門視之,道士門已反,寂無人矣。 是夜,山中道觀數十百處皆見道士焉。 ◎宋孝廉數學 雲間宋孝廉幼清懋澄,副都御史直方征輿父也,精數學。 直方生時,預書一紙,緘付夫人曰:「是子中進士後,乃啟視之。 」至順治四年丁亥,捷南宮,開前緘,有一行字云:「此兒三十年後,當事新朝,官至三品,壽止五十。 」後果于康熙丙午,以宗人府丞遷副都御史,至三品;明年丁未卒官。 年正五十也。 又嘗與淮南白孝廉同年友善,白亦精數學。 一日晨起,謂夫人曰:「今年九月某日,白兄當死。 渠無子,我當渡江取別,為治後事。 」遂買舟渡江。 比至,白已候門,迎笑曰:「我固知兄今日必來相送。 」遂閉門相對痛飲數日;至期,白無病而逝。 先生為治後事畢,乃歸。 歸謂夫人曰:「白兄事已完,吾明年三月,亦當逝矣!」如期而卒。 宋有《九集》,如稗官家劉東山、杜十娘等事,皆集中所載也。 ◎張谷山 張谷山,潁州人,日與小兒嬉戲,人不知其有道者也。 張有表兄客薊州,一日除夕,嫂方制餛飩祀先,念夫而嘆。 谷山在側曰:「嫂無憂,吾為嫂今日一至兄所,請寄餛飩為信。 」潁去薊二千餘裡,日未移晷已返,云:「適至薊,見兄亡恙。 」嫂笑其妄。 谷山探懷出家書及夫昔所絮衣,云:「此豈妄耶?」自是人始驚其神異。 後入武當山,不知所終。 遺二陶器,盛夏盛肉不腐。 此與萬回事相類,劉公吏部說。 ◎陶松雲 陶松雲者,居吳江,自雲少時遇許旌陽謂曰:「吾弟子三十餘人,皆在下界,汝其一也。 今命汝以度人為功行,汝其慎之!」常有一士夫往謁陶,求養生術。 陶語人曰:「此人不久當死,安望長生。 」問其故,云:「凡人作虧心事,一事則神縮一寸。 今觀此君,神才數寸耳。 」竟如其言。 ◎李神仙 利津李神仙者,占卜射覆多奇中。 露化李吉津宮詹呈樣在京師,一日問李前程事,李書一聯云:「洗耳目同高士潔,披襟不讓大王雄。 」後半載,宮詹以建言流徙出關,途次永平,有一秀才迎道側,具刺自言貧苦,求資助。 視其名,則高士潔也,大駭嘆。 及出關,一守備王姓,素受宮詹恩,聞公至,遠來相送,因為誦前詩,及第六句,王駭曰;「雄,即某小字也。 」李公太息,以為定數不爽如此。 至康熙元年,詔許生還。 李公一日偶舉此事語長洲尤太史展成侗,尤又駭曰:「此詩乃某昔年戲作《論語詩》中之一也。 」李今已老,尚往來燕、趙、齊、魯間。 ◎洞庭神 宋牧仲犖言其鄉梁中翰遂奉使西粵時,道出洞庭,風日晴明,呼風而渡。 忽雷雨驟至,雲氣晝晦,舟中人共見一神人,美鬚髯,戴烏紗巾,騎異獸,行水上。 獸身半在波濤中,僅露頭角。 後一人形貌怪偉,銜獸尾而行,其速如飛。 去船裡許,人獸皆漸騰上,雲雨晦冥,遂不復見。 舟人以為洞庭之神也梁,丙戌進士,後官山東提學道僉事。 ◎雷侍禦子 井研胡菊潭相國世安,嘗說其邑雷侍禦某為縣令時,生一子,八歲而夭。 後復生一子,年七八歲,一日晨睡不醒,喚久之,乃覺,自云:適見其兄來呼,入一山,似非人境;且贈之詩云:「三生未了塵凡業,一夕初完渾沌胎。 紫К台前千劫盡,白羅天外百花開。 」正吟末句,忽云:「父母喚汝,可去為我致問安好也。 」高念東侍郎說。 ◎前知 郭學憲諫,福山人,兵部尚書君弼先生宗皋曾孫。 言其縣人劉某,少雲遊四方,餘二十年始歸。 明末山東亂,諸郡縣皆嚴守禦,縣令召劉問休咎。 劉云:「城必無恙,守亦得,不守亦得。 然某必死兵。 」令笑曰:「城既無恙,汝但留城中何患。 」劉曰:「數定矣,不可逃也!」遂辭去。 至城西一村,村人皆避兵他徙,劉獨止不去。 適有兩人避兵過之,劉指東路曰:「此去直東,凡有山林處皆可避,即途遇敵騎,毋恐,必無害。 」兩人強之同行,不可,但云:「明日覓我骸骨于村西某樹下,即兩君報我矣。 疾走勿復顧。 」兩人不得已,趨去,道遇鐵騎絡繹,竟免俘執。 兵去,如約訪之,果死樹下矣。 城亦無恙,乃告于令葬之。 ◎地震 第1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池北偶談》
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