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秋,駕將出關謁陵,又有遣大臣巡察之議。 侍講學士張貞生於乾清門面奏,言過戇,下考功議,革職為民。 蒙恩止鎸二級,于九月廿二日扁舟南歸。 學士居富川,有講學園,即文信國故居也,一時賦詩贈行者甚多。 宋荔裳按察云:「三殿袞衣何事補,西江遷客累朝多。 」高念東侍郎云:「讀書學道千秋事,士所當為正自多。 」家兄西樵云:「言聽便為天下福,計違不負一生心。 」學士留別詩云:「秋風送客復乘船,江遠帆孤一夢懸;焚草燈前期報國,披肝殿上願回天。 聖明豈是誠難格,臣戇還應術未全;賴有宗工交勖勉,臨岐申贈繞朝鞭。 」張為國子司業時,刻鄒南皋先生《宗儒語略》,頗闡陽明良知之說,其後仍一宗考亭。 嘗書邸壁云:「至危是人禽之介,吃緊在義利之關。 」居京師,寓吉安館中,蓬蒿滿徑,突無炊煙,瀕行至不能具裝,故人饋贐,一無所受,其狷介如此。 予亦贈詩三首,其一云:「上殿似聞辛慶忌,行吟休擬楚靈均。 」學士尋奉特旨召用,聖主知人之明,度越千古矣。 ◎駱金吾 駱養性字泰如,京師人,崇禎朝為大金吾。 熊魚山開元、姜如農采二公,俱以直言得罪,下錦衣獄。 一日,漏下二鼓,一小中官持懷宗御筆至云:諭駱某,即取熊、姜二犯絶命繳。 駱附奏繳旨,略云:「言官果有罪,當明正典刑,與天下共棄之。 今昏夜以片紙付臣,殺二諫官,臣不敢奉詔。 」奏上,帝怒為之霽,二公皆得不死。 駱至順治中尚在,宋荔裳嘗識之。 ◎左良玉 左良玉偃蹇武昌,不奉朝命,其東下以討馬、阮為名,實叛逆也。 侯方域為《寧南侯傳》,以私恩語多失實,論者猶以是予之。 《董卓傳》:卓既廢立,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鐵,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 古來奸賊依倚盜名,類同一轍如此。 ◎張黻 廬陵張干臣學士貞生世祖黻,明成化時仕為後軍都督府經歷,嘗以救林見素得罪,與陳白沙交善。 予從學士處見白沙送別詩手跡云:「草閣春風忽兩人,坐臨江水看江雲;尋常肝肺詩中寫,六十頭顱鏡裡分。 落絮風驚還著樹,行人日出又離群;布帆遠下南京道,望斷梅關不見君。 」張氏以理學直諫為家學,其淵源有自矣。 ◎王烈女 張秋王烈女名嬌,諸生王碧侯女,風姿絶世,而駘宕不覊。 崇禎辛巳冬,張秋被兵,將犯烈女,女大罵而死,血凝河冰,經春不化。 ◎葛端肅公家訓 德平葛端肅公,為明嘉隆間名臣。 東阿于文定公稱大臣有德望者,獨推公。 公與予家世姻婭,先太師公長女,公孫婦也。 嘗讀公《家訓》,謹錄數則于左: 予初仕為彰德府推官,視府篆,遇冬至,在趙王府慶賀畢,王傳令旨,各官即以朝服見。 予謂朝王舊禮,皆吉服,今遽更變,不敢從。 王令長史持一冊來云:此書開載,應朝服。 予謂既非沿習,又無素考,一旦改度,理不可從,所持不知何典記,未可遽信。 長史復啟,王大怒,將引禮官拷掠,欲以恐喝。 長史復來云:殿下盛怒,不具朝服,恐不容見。 予曰:不見亦得,即請于朝,違令旨之罪亦可認,若不應服而服,則關係甚大,各官罪不可測。 聞寧藩初令各官朝服,惟李夢陽不肯,事竟如何。 長史往複良久,日已高,王遂令照常吉服朝見。 後見崔後渠公云:不圖子有是識,有是力也。 予在鄴三年餘,每公出,必自賫盤費,縣驛私饋下程,俱不敢受。 嘗至汴城,查盤事畢,以餘金買銅茶壺一具。 遇大風雪,黃河冰不可渡,待于河上,仍鬻壺以為途費。 今聞裡甲驛遞之費,至于不可紀極,如之何民不貧困流亡也。 予遇急缺風憲,行取時,年二十九歲,限以十月到部。 舊例:選科道,三十以上方得與,若遲兩月,即合例。 予平生謂處事最不可用意,才用意,便非順天命,故依限赴部。 呂文選從周詫曰:君年二十九,例不得選台省。 予曰:自知五分。 居數日,授兵部主事,守山海關。 塚宰汪誠齋語左都御史王浚川公曰:葛君年二十九,更兩月則及格矣,渠不肯候,是其人亦可取。 公曰:是予山東提學時門生也,在彰德甚有聲,崔後渠亟稱之。 公又語予曰:君不謀台省,良有見,居官何必台省,能稱職即是好官耳!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池北偶談》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