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四月,副都御史徐元珙疏請釐正祀典,其略云:臣按歷代祀典,唐望祀北海于洛州,即今河南府也。 宋望祀北海于孟州,即今懷慶府也。 明亦望祭于懷慶府。 我朝典制,東海祀于萊州,南海祀于廣州,二祀近海,誠為允當。 西海則于蒲州望祭,蓋西海遙遠,循宋、明之舊而望祭之,宜也。 至北海則仍祭于懷慶。 夫宋都于汴,而懷慶在其北,彼時幽燕皆非宋土,即出國門而望北一祭,亦權宜之計。 有明定鼎燕京,仍往南而祭北海。 我朝因之,殆非宅中以蒞四海之義。 伏查北鎮醫無閭山,在奉天府屬,今為北鎮。 山海關迤北之海,非北海乎。 況盛京發祥重地,土厚水深,源流綿邈。 皇上聲教四訖,幅員之大,亙古未有。 長白山水並烏龍、鴨綠諸江,亦盡朝宗于海,則北海之祭,不應仍在懷慶。 此祀典之急宜釐正者。 伏查順治十七年,科臣粘本盛題請改祭北嶽于渾源州,祈下部議,嗣後告祭,更定於迤北近海地界云云。 得旨:下九卿詹事科道會議。 上言:明臣丘浚言京師東北乃古碣石淪海之地,于此立祠,就海而祭為宜。 浚所云碣石,今在永平府,但我朝幅員廣大,混同江水發源長白,流入北海,今北海之祭,應改混同江邊望祭可也。 得旨允行。 ◎周張後裔 康熙二十四年,僉都御史姚締虞言:宋儒周敦頤有開繼之功。 下部議,得旨以敦頤二十九代孫嘉耀世襲五經博士。 二十六年,戶科給事中汪晉征言:孔孟以來,道學之統,至宋周、程、張、朱而始著,乃程、朱二氏,久置世襲博士,周敦頤子孫亦為博士,其張載子孫,應一體恤錄云云。 九卿等覆議。 順治十二年八月,據江南布政使司呈請朱熹裔孫煌,禮部題授世襲五經博士。 康熙九年五月,禮部覆御史傅世舟疏題授二程裔孫程宗昌、程延祀世襲五經博士。 二十四年四月,九卿盾事科道會議,僉都御史姚締虞疏題授周敦頤裔孫嘉耀世襲五經博士。 張載關中大儒,與濂洛並重,載裔孫亦應照例授世襲五經博士。 陝西巡撫副都御史布哈疏請以載裔孫張夢熊應詔,夢熊未及襲而卒,以其子從先為博士。 ◎台灣開科 康熙丁卯夏四月,福建提督張雲翼疏請台灣鄉試,宜照甘肅、寧夏例,于閩場另編子號,額中一二名。 禮部覆準:台灣新經歸附,文教初開,應將台灣一府三縣生員,照甘肅、寧夏之例,另編字型大小,額外取中舉人一名,得旨允行。 是科五十一名蘇峨,鳳山縣附學生,習《易經》。 ◎滿洲鄉試 丁卯夏,恩詔「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原有定例,同漢人一體開科取士。 前因用兵,暫行停止,今仍照舊舉行」。 禮部題請于直隷舉人額外,滿洲、蒙古取中舉人十名,另編滿字型大小;漢軍取中舉人五名,另編合字型大小漢軍稱烏金超哈故也。 會試亦于漢進士額外,滿洲、蒙古取中四名,漢軍取中二名,皆與漢人一體作文考試。 盛京生員,附入在京八旗。 本年鄉試期迫,俟庚午,辛未科舉行雲。 ◎漢尚書 順治初,始設漢尚書。 吏部陳名夏、戶部謝啟光、禮部李若琳、兵部劉餘、刑部黨崇雅、工部張鳳翔、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房可壯。 後惟陳、黨二人拜相。 ◎閣臣 世祖時拜相者,自同安洪文襄承疇外,直隷四人:涿州馮文敏銓、靜海高文端爾儼、大名成公克鞏、高陽李文勤{尉}。 江南四人:溧陽陳公名夏、武進呂公宮、吳江金文通之俊、高郵王文通永吉。 山東四人:德州謝清義升、掖縣張文安端、安丘劉公正宗、聊城傅公以漸。 山西二人:曲沃李公建泰、衛文清周祚。 河南一人:商丘宋文康權。 陝西一人:寶鷄黨公崇雅。 浙江一人:海寧陳公之遴。 四川一人:井研胡公世安。 康熙已來拜相者,直隷四人:柏鄉魏公裔介、寶坻杜文端立德、宛平王公熙、真定梁公清標。 江南五人:長洲宋文恪德宜、崑山徐公元文、丹徒張公玉書、合肥李公天馥、桐城張公英。 山東三人:益都孫文定廷銓、臨朐馮文毅溥、武定李文襄之芳。 山西一人:沁州吳公典。 湖廣三人:孝感熊公賜履、漢陽吳文僖正治、大冶余公國柱。 浙江一人:錢塘黃文僖機。 熊公罷相後,再起為禮部尚書,己卯復相。 ◎千秋康氏 本朝順治已來,直省民間一產三男者,歲有數十,多不勝紀。 定例官給米三石、布十疋而已。 按南唐時,金陵人康國輔娶司馬氏,一產三男。 唐主以為瑞,皆封將軍,號千秋康氏。 《柳子厚集》有為廣南鄭尚書奏百姓一產三男狀,侈為休征,想爾時此事絶少,故以為祥瑞,而優異如此。 ◎暹羅表 康熙二十三年,暹羅國進表云:啟奏大清國皇帝陛下,伏以聖明垂統,繼天立極,無為而治,德教孚施萬國,不動而化,風雅澤及諸彞,巍巍莫則,蕩蕩難名。 卑國世荷皇恩,久沾德化,微臣繼襲踐祚,身屬遐方,莫能仰瞻天顏。 幸遇貢期,敢效輸款,顓遣正貢使坤孛述列瓦提、二貢使臣坤巴實提瓦抒、三貢使臣坤司吝塔瓦喳、正通事坤思吝塔披彩、辨事文披述嗒新禮呼等,梯航渡海,賫捧金葉表文方物譯書,前至廣省,差官伴送京師,朝貢進獻,代伸拜舞之誠,恪盡臣子之職。 恭祝皇圖鞏固,帝壽遐昌。 伏冀俯垂鑒納,庶存懷遠之義,微臣瞻天仰聖,不勝屏營之至。 ◎太皇太后朝儀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池北偶談》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