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道覆在始興,使人伐船材于南康山,至始興賤賣之,居民爭市,船材大積而人不疑。 至是悉取以裝艦,旬日而辦。 於是循寇長沙,道覆寇南康、廬陵、豫章等郡。 守上者皆棄城走。 時克燕之信未至,而賊勢大盛,京師震恐。 何無忌得報,大怒曰:「彼欺朝廷無人耶?」遂自尋陽起師拒之。 長史登潛之諫曰:「聞賊兵甚盛,又勢居上流,逆戰非便,宜決南塘之水,守城堅壁以待之,彼必不敢舍我遠下。 蓄力養鋭,候其疲老,然後擊之,此萬全之策也。 」參軍劉闡亦諫曰:“循所將之兵皆三吳舊賊,百戰餘勇。 始興溪子,敏捷善鬥。 又有妖婦助之,未易輕也。 將軍宜留屯豫章,徵兵屬城,兵至合戰,亦未為晚。 若以此眾輕進,殆必有侮。 無忌不聽。 三月壬申,與賊軍遇于豫章,率眾進擊。 兵鋒初交,大風猝起,吹沙蔽日。 官軍船艦,皆為風水衝擊,把持不定。 無忌所乘大舟,漂泊東岸,賊舟乘風逼之,箭炮並發。 無忌見事急,厲聲曰:「取我蘇武節來!」節至,執以督戰。 賊眾雲集,左右皆盡,無忌辭色無撓,握節而死。 於是中外大震,廷臣皆懼,急以帝詔追裕還國。 當是時,南燕既下,裕方屯兵廣固,撫納降附,采拔賢俊,經營三齊。 忽有詔至,以海寇內犯,官軍屢敗,召使速還。 大驚,乃以韓范為都督八郡軍事,留守廣固,班師還南。 至下邳,以船載輜重,先率精鋭步歸。 至山陽,信益急,大慮京邑失守,卷甲兼行,與數十人奔至淮上。 問行人以朝廷消息,行人曰:「賊尚未至建康,劉公若還,便可無憂。 」裕心少安。 將濟江,遇大風,浪湧如山,船不得行。 左右勸俟風息,裕曰:「若天命助國,風當自息。 若其不然,覆溺何害?」即登舟,舟移而風止。 過江至京口,士民見之,皆額首稱慶。 入朝,群臣皆來問計。 裕曰:「今日守為上,戰次之,毋驚惶,毋亂動,進退一唯吾命,諸君共體此意可耳。 」時諸葛長民、劉藩、劉道規,各率本道兵入衛建康,裕皆令嚴兵以守。 卻說劉毅分鎮姑孰,聞亂,即欲出兵討賊,以疾作不果。 及聞無忌敗,力疾起師,來討盧循。 裕恐其輕敵,以書止之曰:吾往時習擊妖賊,曉其變態。 賊新得志,其鋒不可犯。 今修船垂畢,當與弟協力同舉。 克平之日,上流之任,皆以相委。 此時尚宜有待。 無忌既誤于前,弟不可再誤于後也。 書去,恐毅不聽,又遣其弟劉藩往止之,毅怒謂藩曰:「往以一時之功相推,汝謂我真不及寄奴耶?」投書於地,決意行師。 先是裕與毅協成大業,而功居其次,心常不服。 又自負其才,以為當世莫敵,常雲恨不遇劉、項,與之並爭中原。 又嘗于東府會集僚友,大樗蒲,一判應至百萬,餘人皆敗,惟裕與毅在後,未判勝負。 毅舉手一擲,得雉大喜,搴衣繞床叫曰:「非不能盧,無事此耳!」裕忿其言,因握五木于手,久之而後擲曰:「老兄試為卿答。 」既而四子俱黑,內一子轉躍未定,裕厲聲喝之,即成盧,笑謂毅曰:「此手何如?」眾俱喝采。 毅色變,徐曰:「亦知公不能以此見借也。 」故常欲立奇功以壓裕望。 今決意伐循,謂大功可立,遂率舟師二萬,即日進發。 時循攻湘中諸郡,道覆進攻尋陽,聞毅將至,馳使報循曰:「毅兵甚盛,成敗之機,全系于此,當併力擊之。 若使克捷,天下無復事矣,不憂上面不平也。 」循得報,即日發巴陵,與道覆合兵而下。 五月戊午,兩軍相遇于桑落洲,賊兵回船卻走,毅眾爭先,追下數里。 忽見戰船排開,一女將手舞雙刀,飛行水面。 眾皆矚目視之,霎時狂風大作,天地昏暗,盧循兵從左起,道覆兵從右起,兩下夾攻。 女將引兵當前衝擊,四面八方,皆是賊兵,莫測多少,官軍大潰。 毅棄船登岸,以數百人步走得脫,所棄輜重山積,循皆獲之。 喜謂道覆曰:「何、劉盡敗,今可不煩兵刃而入建康矣。 」軍中置酒相賀。 及聞裕已還朝,相顧失色曰:「彼來何速耶?」循欲退還尋陽,攻取江陵,據二州以抗朝廷。 道覆不可,謂宜乘裕初返,未暇整備,攻之可克,遲則恐難勝也。 循於是引兵徑進。 時北師初還,將士多創病,建康戰士,不盈一萬。 毅敗之後,賊勢益強,戰士十餘萬,舟車百里不絶,樓船高十二丈。 敗還者爭言其強,京師人情恟懼,皆慮難保。 孟昶欲奉乘輿過江,裕不許。 先是昶料無忌、劉毅兵必敗,已而果然。 至是又謂裕必不能抗循,人皆信之。 王仲德言于裕曰:“昶言徒亂人心耳,公以雄才作輔,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賊乘虛入寇,既聞凱還,自當奔潰,若先自道逃,勢同匹夫,何以號令天下? 此謀若立,仲德請從此辭。 「裕曰:」卿意正與吾同。 「昶固請出避,裕曰:」今重鎮外傾,強寇內逼,人情危駭,莫有固志。 若一旦遷動,便知土崩瓦解,江北亦豈可得至?設令得至,不過遷延日月耳。 將土雖少,自足一戰,若其克濟,則臣主同休。 苟厄運必至,我當橫屍廟門,遂其由來以身許國之志,不能竄草間苟求存活也。 我計決矣,卿勿復言。 「昶忿其言不行,且以為必敗,固請死。 裕怒曰:」卿且再申一戰,死復何晚!「昶知言必不用,乃抗表自陳曰:」臣裕北伐,眾並不同。 惟臣獨贊其行,致使強賊乘間,社稷將傾,臣之罪也。 謹引咎以謝天下。 “封表畢,仰藥而死。 後人有詩譏之曰:持亂扶危仗有人,將軍何自遽亡身? 第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朝祕史》》
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