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本邢州堯山人,父名簡,曾為晉順州刺史,被兵死難。 威時僅數齡,隨母王氏走潞州,母又道歿,賴姨母韓氏提攜撫育,始得成人。 潞州留後李繼韜,即李嗣源子。 招募壯士。 威年方十八,依故人常氏家,聞命應募,編入行伍。 素性好剛使氣,不肯為人下。 繼韜愛他勇敢,就使逾法犯禁,亦特別貸免。 嘗遊行市中,見有屠夫豪橫武斷,為眾所憚,不由的憤怒起來。 便呼屠割肉,稍不如意,更加呵叱。 屠夫坦腹相示道,汝敢刺我否?道言未絶,已被威剸刃入胸。 市人大驚,擁威付吏,繼韜不忍殺他,縱令亡去。 嗣得友人李瓊,授以《閫外春秋》,方折節讀書,得諳兵法。 娶同裡女柴氏為妻,柴氏家頗殷實,聽得嫁奩,易錢給威,令再出從軍,乃走依漢高祖麾下,積功發跡,代漢為帝。 追尊高祖璟為信祖,妣張氏為睿恭皇后;曾祖湛為僖祖,妣申氏為明孝皇后;祖藴為義祖,妣韓氏為翼敬皇后;父簡為慶祖,母王氏為章德皇后。 夫人柴氏早卒,進冊為後,謚曰聖穆。 繼室楊氏,也早病逝。 再繼室為張氏,自威出鎮鄴都,留張氏居京師,為劉銖所殺。 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孫宜哥、喜哥、三哥,同時被屠。 周主顧念前情,追封繼室楊氏為淑妃,再繼室張氏為貴妃;子青哥賜名為侗,追贈太保;意哥賜名為信,追贈司空;守筠改名為願,追贈左領軍將軍;奉超贈左監門將軍;定哥賜名為遜,贈左千衛將軍;宜哥贈左驍衛大將軍,賜名為誼;喜哥贈武衛大將軍,賜名為誠;三哥贈左領衛大將軍,賜名為諴。 家屬以外,進封故舊,高行周進位尚書令,仍封齊王;安審琦封南陽王,符彥卿封淮陽王,遣歸原鎮。 王殷加同平章事職銜,充鄴都留守,典軍如故。 前太師馮道為中書令弘文館大學士,以司徒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前宰相竇貞固為侍中,兼修國史,蘇禹珪守司空平章事。 此外各進爵有差。 追封楊邠為恆農郡王,史弘肇為鄭王,王章為琅琊郡王,召還郭崇威,令為洋州節度使,兼檢校太保,曹威為荊州節度使,兼檢校太傅,各領軍如故。 郭崇威避周主諱,省去威字;曹威易名為英。 皇養子榮,聞鎮鄴有人,表請入覲,有旨不必來朝,調授澶州節度使,兼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 河東節度使劉崇,為贇生父,初聞故主遇害,擬發兵南向,繼得贇入嗣消息,欣然說道:「我兒為帝,尚有何求?」遂按兵不進,但使人至郭威處,探明虛實。 威少時微賤,嘗在頸上黥一飛雀,時人號為郭雀兒。 當時語河東來使道:「郭雀兒要做天子,也不待今日了!」繼又自指頸上,示來使道:「世上豈有雕青天子?請轉告劉公,不必多疑。 」來使便即辭行,返報劉崇,崇益喜慰。 獨太原少尹李驤進言道:「公休信郭威,看他志不在小,必將自取。 請公速引兵逾太行,據孟津,俟徐州殿下即位,然後還鎮,方不為他所賣。 」崇拍案大怒道:「腐儒欲離間我父子麼?左右快推出斬首!」良言不用,枉送兒命。 還要殺死李驤,真是愚悖。 驤大呼道:「我負經濟才,為愚夫謀事,死也應該!但家有老妻,願與同死!」崇聞言益怒,竟令屬吏捕取驤妻,一同處斬。 及贇既見廢,被錮宋州,乃遣徐州押牙鞏廷美,奉表周廷,求贇調藩。 為這一表,要將贇送到枉死城中去了。 小子有詩嘆道: 不聽忠言錯已成,歸藩一表促兒生; 雕青天子欺人慣,肯使湘陰入汴京! 欲知周主如何答覆,請看下回便知。 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 卻說周主郭威,接到鞏廷美來表,躊躇一回,特想出數語,作為答覆河東文書。 大略說是: 湘陰公近在宋州,正擬令搬取赴京,但勿憂疑,必令得所。 惟公在彼,固請安心,若能同力扶持,別無顧慮,即當便封王爵,永鎮北門,鐵契丹書,必無愛惜!特此覆諭。 鞏廷美接得覆文,轉達劉崇,且言周主多詐,不可不防。 請即發兵援徐,願與教練使楊溫,固守徐州,靜待後命。 劉崇得報,也欲稱帝晉陽,與周抗衡,一時無暇遣援。 那知鞏廷美、楊溫二人,已奉劉贇妃董氏為主,仍張漢幟,不服周命。 周主遣新授節度使王彥超,率兵馳詣徐州,且遺湘陰公劉贇書,令他轉示廷美等人,囑使靜候新節度入城,各除刺史。 劉尚依言致書,囑鞏、楊迎王彥超,鞏、楊不肯從命,壹意拒守。 王彥超到了城下,射書諭降,仍然不從,乃督兵圍攻。 鞏、楊二將,日夜戒備,專待河東援兵。 河東節度使劉崇,決計抗周,就在晉陽宮殿中,南面稱帝。 國仍號漢,沿用乾祐年號,據有並、汾、忻、代、嵐、憲、隆、蔚、沁、遼、麟、石十二州,命節度判官鄭珙,觀察判官趙華,同平章事,次子承鈞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太原尹,副使李存瓌為代州防禦使,裨將張元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陳光裕為宣徽使。 存瓌、元徽等,請建立宗廟,崇慨然道:「朕因高祖皇帝的基業,一旦墜地,不得已南面稱尊,權承漢祚。 究竟我是何等天子,爾等是何等將相呢?宗廟且不必立,但如家人祭禮,延我宗祀。 得能規復中原,再修廟貌,妥我先靈,也未為遲哩。 」將吏方纔罷議。 惟河東地窄民貧,歲入無多,百官俸給,不得不格外減省,宰相俸錢,月止百緡,節度使月止三十緡,此外惟薄有資給罷了。 歷史上稱崇為東漢,或號為北漢,免與南漢相混。 小子因南北分稱,容易記憶,故此後敘及河東,概以北漢為名。 敘事明析。 第1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五代演義》
第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