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而蜀主彌留,令宗弼兼中書令,光嗣任內樞密使,與功臣王宗綰、王宗瑤、王宗夔等,同受遺詔。 宗弼、宗綰、宗瑤、宗夔,統是王建養子,改姓王氏,輔建有功,俱得兼中書令。 及建已病歿,太子宗衍嗣位,除去宗字,單名為衍。 宗弼等進封為王,尊父建為高祖皇帝,嫡母周氏為昭聖皇后。 周氏哀毀成病,未幾去世,乃尊生母徐賢妃為皇太后,太后妹徐淑妃為皇太妃,命宋光嗣判六軍諸衛事,再奪唐文扆官爵,賜他自盡。 王保晦亦誅死,貶宰相張格為茂州刺史,尋又謫為濰州司戶。 援立宗衍,究有何益?禮部尚書楊玢,吏部侍郎許寂,戶部侍郎潘嶠,皆坐格黨貶官。 一朝天子一朝臣,同平章事的位置,授與兵部尚書庾傳素。 即凝績從兄。 又用內給事王廷紹、歐陽晃、李周輅、宋光葆、宋承藴、田魯儔為將軍,各參軍事。 兄弟諸王,俱使他兼領軍使。 彭王宗鼎,獨遍白兄弟道:「親王掌兵,實是禍本,況主少臣強,讒間必興,繕甲訓兵,殊非我輩應做的事情哩。 」遂辭去軍使兼職,自營書舍,植松竹自娛,倒也逍遙快活,無是無非。 惟宗弼已封鉅鹿王,復晉封齊王,總攬大權,職兼文武,凡內外遷除官吏,均出他一人掌握,他得納賄營私,擅作威福。 蜀主衍毫不過問,鎮日裡醉酒唱歌,靡靡忘倦。 即位時,冊立一位皇后,乃是前兵部尚書高知言女,端莊沈靜,頗有婦德,衍獨謂她樸陋少文,不甚愜意。 乃更令內教坊嚴旭,選取良家女子二十人,入備後宮。 旭強搜民家,見有姿色女子,無論他家願與不願,硬要他獻入宮中。 惟該家厚給金帛,才得免選,民間怨聲載道。 旭卻腰橐豐盈,至二十人已經滿額,入宮覆旨。 蜀主見他所選各女,統是芙蓉為面,楊柳為眉,不由的喜笑顏開,極稱旭辦事才能,即擢為蓬州刺史。 嗣是左擁右抱,備極歡娛。 還有太后太妃,也最喜冶遊,時常至親貴私第,酣飲達旦。 有時蜀主亦與偕行,或同遊近郡名山,飲酒賦詩,耗費不可勝計。 太后太妃,又各出教令,賣官鬻爵,出價最多,得官最速。 禮部尚書韓昭,素無才具,但以便佞得幸,又納賂太后太妃,得升任文思殿大學士,位出翰林承旨上。 后妃賣官,古今罕聞。 他嘗出入宮禁,面懇蜀主,乞買數州刺史官職。 得金營第,蜀主衍居然應諾,這真可謂特別加恩了。 蜀主衍改元乾德。 乾德元年,改龍躍池為宣華池,就池造苑,大興工作,越年立高祖廟于萬歲橋,蜀主衍奏太后太妃,及後宮妃嬪等,入廟祭祀,參用褻味,並及鄭聲。 華陽尉張士喬,上疏切諫,頓觸衍怒,飭令處斬,還是徐太后當面諭阻,始得免誅,流竄黎州,士喬憤激得很,竟投水自盡。 未幾下詔北巡,蜀主衍出發成都,披金甲,冠珠帽,執弓矢而行,旌旗兵甲,亙百餘里,人民疑為灌口襖神。 到了安遠城,令王宗儔、王宗昱、王宗晏、王宗信等,俱王建養子。 統兵伐岐,進攻隴州。 岐王李茂貞出屯汧陽,遙為援應,蜀偏將陳彥威,出散關至箭筶嶺,遇著岐兵,打了一回勝仗,便即引還。 蜀主衍接得捷報,親赴利州,龍舟畫舸,輝映江渚,州縣供張,窮奢極麗,百姓各有怨言。 及抵閬州,見州民何康女,美麗過人,即命侍從強行取來。 何女已經字人,出嫁有日,經蜀主問明底細,乃賫帛百匹,賜他夫家,飭令別娶,還算是浩蕩皇恩,不使向隅,那何女卻占為己有,樂得受用。 誰料該未婚夫聞這急變,竟致一慟而亡!想也是個情種,可惜何女未能報他。 蜀主衍既得何女,也無心再游,即日歸還成都,與何女繾綣月餘,又覺得味同嚼蠟,平淡無奇。 會奉徐太后往省母家,瞥見一個絶代佳人,極嬝娜,極娉婷,端的是玉骨仙姿,不同凡艷。 王衍怎肯輕輕放過,詢明太后,知是徐耕孫女,與衍為中表姊妹,當下召令出見,攜帶進宮。 看官!你想王衍是個蜀帝,叫徐氏如何違慢,只好睜着雙眼,由他攜去,入宮以後,顛鸞倒鳳,自在意中。 那徐女不但美艷,並且曲盡柔媚,極善奉承。 引得這位偽天子,非常戀愛,寵冠六宮。 既有大小徐妃,復有這位徐女,何徐娘之多耶!徐太后姊妹,因侄女又得專寵,可為母族增光,也為欣慰。 偏王衍不欲娶諸母族,反託言是韋昭度女孫,竟封她為韋婕妤,嗣又加封為韋元妃,六宮粉黛,當然懷妒。 最難堪的是正宮高氏,平時本已失寵,自韋妃入宮,更被疏薄,免不得略有怨言。 王衍竟將她廢去,遣令還家。 乃父高知言,時已老邁,聞着此變,頓時驚仆,好容易灌救轉來,還是涕泣漣漣,不願進食,餓了數日竟致死去。 何必如此?王衍也不加賻恤,即欲立韋妃為繼後,無如宮內還有一位金貴妃,姿容恰也秀媚,兼通繪事。 她出世時,天大風雨,母夢見赤龍繞庭,因得分娩,所以閨名叫作飛山,乾德初選入掖庭,曾得專寵,至韋妃入幸,也逐漸見疏。 但資格比韋妃為優,勢不能後來居上,且有赤龍夢兆,已具瑞征,王衍躊躇多日,不得已立金妃為繼後。 後來又欲廢立,幸虧錢貴妃代為力爭,才得定位。 惟名目上雖然未易,情意中不甚相親。 蜀宮內佳麗日增,鎮日裡酣歌恆舞,變成一個花天酒地。 俗語說得好,樂極悲生,似這蜀主衍的荒淫無度,尚能不自速危亡麼?為下文伏筆。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五代演義》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