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返軍轅,見愛妻僵臥榻中,已是瘦骨如柴,奄奄待斃。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到此也不免灑了幾點悲淚。 張夫人聞有泣聲,頓覺驚寤轉來,勉掙病目,向外瞧著,見溫立在榻前,自彈老淚,便強振嬌喉,淒聲問道:「大王已回來了麼?」溫答聲稱是。 張夫人道:「妾病垂危,不日將長別大王了。 」溫越覺悲咽,握住妻手,惻然答道:「自從同州得配夫人,到今已二十多年,不但內政仗卿主持,就是外事亦賴卿參議。 今已大功告成,轉眼間將登大寶,滿望與卿同享尊榮,再做幾十年太平帝后,那知卿病至此,如何是好!」張夫人亦流淚道:「人生總有一死,死亦何恨!況妾身得列王妃,已越望外,還想甚麼意外富貴,就是為大王計,也算備受唐室厚恩,唐室可輔,還須幫護數年,不可驟然廢奪。 試想從古到今,有幾個太平天子,可見皇帝是不容易做呢!」巾幗婦人,難得有此見識。 溫隨口應道:「時勢逼人,不得不爾。 」張夫人嘆道:「大王既有大志,料妾亦無能輓回,但上台容易,下台為難,大王總宜三思後行。 果使天與人歸,得登九五,妾尚有一言,作為遺諫,可好麼?」溫答道:「夫人儘管說來,無不樂從。 」張夫人半晌才道:「大王英武過人,他事都可無慮;惟『戒殺遠色』四字,乞大王隨時注意!妾死也瞑目了。 」藥石名言,若朱溫肯遵閨誡,可免刲腹之苦。 說至此,不覺氣向上湧,痰喘交作,延挨了一晝夜,竟爾逝世。 溫失聲大慟。 汴軍亦多垂淚,原來溫性殘暴,每一拂性,殺人如草芥,部下將士,無人敢諫,獨張夫人出為救解,但用幾句婉言,能使鐵石心腸,熔為柔軟,所以軍士賴她存活者,不可勝計,生榮死哀,也是應有的善報。 言下寓勸世意。 溫有嬖妾二人,一姓陳,一姓李,張夫人亦和顏相待,未嘗苛害。 就是溫所掠歸的朱瑾妻,已出為尼,亦時由張夫人賙給衣食,不使少匱。 史家稱她以柔婉之德,制豺虎之心,可為五代中第一賢婦。 這原是真品評呢!張氏受唐封為魏國夫人,生子友貞,為溫第四子。 後來溫篡唐室,即位改元,追封張氏為賢妃,尋復追冊為元貞皇后。 小子有詩詠道: 巾幗聰明勝丈夫,遺箴端的是良謨。 婦言不用終罹禍,淫惡難逃身首誅! 張氏既歿,喪葬告終,野心勃勃的朱阿三,遂日謀奪唐祚,要想帝制自為了。 欲知後事,試閲下回。 本回敘朱溫事,以母妻二人為關鍵。 《唐史演義》中皆未詳敘,故是回特別表明。 溫之迎母至汴,非真孝思也,為自示豪侈計耳。 觀其母之詢及朱存,而溫不以為念,天下有孝子而不知悌弟乎!惟既經母訓,尚知涕泣謝罪,取還兄櫬,召撫二孤,是大盜猶有天良,彼世之不孝不友者,視溫且有愧色矣。 張氏為溫賢妻,臨歿之言,史中雖未曾盡載,但亦不得謂全出虛誣,蘇長公所謂想當然者,此類是也。 汴有張氏,晉有劉氏,皆為開國內助,賢婦之關係國家,固如此其重且大者。 書中述朱溫拓地一段,用簡筆略過,免至繁複,閲者欲覽詳文,固自有《唐史演義》在也。 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 卻說朱溫急欲篡唐,逐漸佈置,首先與溫反對的鎮帥,乃是平盧軍治青州。 節度使王師範。 《綱目》于師範攻兗州,曾以討賊美名歸之。 故本書亦鄭重揭出。 師範頗好學,嘗以忠義自期。 岐王李茂貞,自鳳翔貽師範書,謂溫圍逼天子,包藏禍心,師範不禁憤起,即發兵討溫,遣行軍司馬劉鄩攻取兗州,自督兵攻齊州。 溫遣兄子友寧領兵救齊,擊退師範,更派別將葛從周圍兗州。 友寧乘勝拔博昌、臨淄各城,直抵青州城下,師範得淮南援兵,大破汴軍,友寧馬蹶被殺。 送死一個侄兒。 溫聞敗報,親率強兵二十萬,晝夜兼行,至青州城東,與師範大戰一日,師範敗走。 乃留部將楊師厚攻青州,自引軍還汴,師厚復連敗師範,擒住他胞弟師克。 師範恐愛弟受戮,沒奈何舉城請降。 劉鄩亦將兗州城獻還從周。 溫徙師範家族至汴梁,本擬舉師範為河陽節度使,尋因友寧妻泣請復仇,乃將師範殺死,並及族屬二百餘人。 殘暴不仁。 獨署劉鄩為元帥府都押牙,權知麀州留後。 會聞李茂貞與養子繼徽,舉兵逼京畿。 遂復出屯河中,請昭宗遷都洛陽。 唐相崔胤,始知溫有異圖,擬召募六軍十二衛,密為防禦,且與京兆尹鄭元規等,繕治兵甲,日夜不息。 溫正思詰問,適值兄子友倫,在京中留典禁軍,因擊毬墜馬,竟致斃命。 又斷送一個侄兒。 他遂藉此為由,謂友倫暴死,實由崔胤、鄭元規等暗中加害,表請昭宗案誅罪犯,毋使專權亂政等語。 昭宗覽表大驚,即將崔胤等免職。 溫尚恨恨不平,且遣兄子友諒,帶兵入都,令為護駕都指揮使。 一面脅昭宗遷洛,一面捕住崔胤、鄭元規等,盡行殺斃。 昭宗已同傀儡,只好隨了友諒,挈領何皇后等出都。 行至陝州,溫自河中入覲,由昭宗延入寢室,面賜酒器及衣物。 何後泣語道:「此後大家夫婦,委身全忠了。 」昭宗命溫兼判左右神策軍,及六軍諸衛事。 溫且將昭宗左右,如小黃門等十餘人,及打毬供奉內園小兒等二百餘名,也誘入行幄,一併斬首,把眾屍埋瘞幕下,另選二百餘人,入侍昭宗。 於是昭宗名為共主,簡直如犯人一般,悉受汴人管束。 便好開刀。 第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五代演義》
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