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紹熙四年,元旦這一日,光宗總算往朝重華宮,到了暮春,再與李後從壽皇、壽成後,幸玉津園,自是由夏及秋,絶跡不往。 至九月重明節,光宗生辰。 群臣連章進呈,請光宗朝重華宮,光宗不省,且召內侍陳源為押班。 中書舍人陳傅良,不肯草詔,並劾源離間兩宮,罪當竄逐。 給事中謝深甫,亦上言:「父子至親,天理昭然,太上皇鍾愛陛下,亦猶陛下鍾愛嘉王。 太上皇春秋已高,千秋萬歲後,陛下何以見天下?」光宗聞得此言,始傳旨命駕往朝,百官排班鵠立,待了多時,見光宗已趨出禦屏,大眾上前相迎,不料屏後突出李鳳娘,竟攬住光宗手,且作媚態道:「天氣甚寒,官家且再飲酒!」老臉皮。 光宗轉身欲退,陳傅良竟跑上數步,牽光宗背後的衣裾,抗聲道:「陛下幸勿再返!」李後恐光宗再出,復用力一扯,引光宗入屏後。 傅良亦大着膽,跟了進去。 李後怒叱傅良道:「此處是何地?你秀才們不怕斫頭麼?」傅良只好放手,退哭殿下。 李後遣內侍出問道:「無故慟哭,是何道理?」傅良答道:「子諫父不聽,則號泣隨之,此語曾載入禮經。 臣猶子,君猶父,力諫不從,怎得不泣?」內侍入報李後,李後愈怒,竟傳旨不復過宮。 群臣沒法,只好再行上疏。 怎奈奏牘呈入,好似石沉大海,毫無轉音。 直待了兩閲月,仍然沒有影響,於是丞相以下,俱上疏自劾,乞即罷黜。 嘉王府翊善黃裳,且請誅內侍楊舜卿,秘書郎彭龜年,又請逐陳源,均不見批答。 太學生汪安仁等二百十八人,聯名請朝重華宮,亦不見從。 至十一月中,工部尚書趙彥逾,復入內力請,才得一回過宮。 既而五年元日,也由光宗往朝壽皇,越十二日,壽皇不豫,接連三月,光宗毫不問疾,群臣奏請不報。 父疾不視,光宗全無人心了。 立夏後,光宗反偕李後游玉津園,兵部尚書羅點,請先過重華宮,光宗不允,竟與後游幸終夕,盡興始歸。 彭龜年已調任中書舍人,三疏請對,概置不答。 會光宗視朝,龜年不離班位,伏地叩額,血流滿地。 光宗才問道:「朕素知卿忠直,今欲何言?」龜年奏道:「今日要事,莫如過宮。 」同知樞密院事余端禮隨奏道:「叩額龍墀,曲致忠懇,臣子至此,可謂萬不得已了。 」光宗道:「朕知道了。 」言畢退朝,仍無過宮消息。 群臣又接連進奏,方約期過宮問疾。 屆期由丞相以下,入宮候駕,待至日昃,才見內侍出報道:「聖躬抱恙,不便外出。 」群臣懊悵而返。 到了五月,壽皇疾已大漸,竟欲一見光宗,每顧視左右,甚至泣下。 這消息傳入大廷,陳傅良再疏不答,竟繳還告敕,出城待罪。 丞相留正等,率輔臣入宮諫諍,光宗竟拂衣入內。 正引帝裾極諫,羅點也泣請道:「壽皇病勢已危,若再不往省,後悔無及。 」光宗並不答言,儘管轉身進去。 留正等隨着後面,至福寧殿,光宗趨入殿中,忙令內侍闔門。 正等不能再進,慟哭出宮。 越二日,正等又請對。 光宗令知闔門事韓侂冑侂音托。 傳旨道:「宰執並出。 」正等聞旨,遂相率出都,至錢塘江北岸的浙江亭待罪去了。 正是: 人紀無存胡立國?忠言不用願辭官。 光宗聞正等出都,尚不為意,獨壽皇聞知,憂上加憂,遂召韓侂冑入問。 欲知侂冑如何對答,且看下回表明。 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冑弄權逐良相 卻說韓侂冑入重華宮,見了壽皇,請過了安,壽皇問及宰臣出都事,侂冑奏對道:「昨日皇上傳旨,命宰執出殿門,並非令他出都,臣不妨奉命傳召,宣押入城。 」壽皇稱善。 侂冑遂往浙江亭,召回留正等人。 次日,光宗召羅點入對,點奏請道:「前日迫切獻忠,舉措失禮,陛下赦而不誅,臣等深感鴻恩;惟引裾也是故事,並非臣等創行。 」光宗道:「引裾不妨,但何得屢入宮禁?」點引魏辛毗故事以謝,且言壽皇止有一子,既付神器,寧有不思見之理?光宗為之默然。 嗣由彭龜年、黃裳、沈有聞等,奏乞令嘉王詣重華宮問疾,總算得光宗允許。 嘉王入省一次,後亦不往。 至六月中,壽皇竟崩逝重華宮。 宮中內侍,先奔訃宰執私第,除留正外,即至趙汝愚處。 汝愚時已知樞密府,得了此訃,恐光宗為後所阻,不出視朝,特持訃不上。 翌晨入朝,見光宗禦殿,乃將哀訃奏聞,且請速詣重華宮成服。 光宗不能再辭,只好允諾,隨即返身入內。 誰知等到日昃,尚未見出來。 父死之謂何?乃尚坐視耶?留正、趙汝愚等,只得自往重華宮,整備治喪。 惟光宗不到,主喪無人,當由留正、趙汝愚,議請壽聖吳太后,暫主喪事。 吳太后不許。 正等申奏道:「臣等連日至南內,請對不獲,屢次上疏,又不得報,今當率百官再行恭請,若皇上仍然不出,百官或慟哭宮門,恐人情騷動,為社稷憂,乞太后降旨,以皇帝為有疾,暫就宮中成服。 惟臨喪不可無主,況文稱孝子嗣皇帝,宰臣何敢代行?太后系壽皇母,不妨攝行祭禮。 」太后乃勉從所請,有子而令母代,亦曠古所未有。 發喪太極殿。 計自孝宗受禪,三次改元,共歷二十七年,至光宗五年乃終,享壽六十有八。 孝宗為南宋賢主,但也未免優柔寡斷,用舍失宜,不過外藩入繼,奉養壽皇,總算全始全終,毫不少忤。 廟號曰孝,尚是名實相副呢。 第2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2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