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金都元帥仆散忠義已進據宿州,仲賢至宿州,進見仆散忠義,哃喝多端,嚇得仲賢不敢措詞,但答言歸當稟命。 忠義乃再給文書,要索四事:一、南北通書,改稱叔侄;二、割讓海、泗、唐、鄧四州;三、歲納銀幣如舊額;四、須送交叛臣,及還中原歸附人民。 仲賢匆匆還朝,把來書獻入。 孝宗頗悔遣仲賢,張浚也遣子栻入奏,謂仲賢辱國無狀。 孝宗遂下仲賢獄,責他擅許四州罪狀。 鎸奪三階,尋復除名,竄往郴州。 偏湯思退急欲求和,又奏遣王之望充金國通問使,龍大淵為副,暗中囑之望許割四州,惟求減歲幣的半數。 之望等去後,右正言陳良翰始得聞知,亟奏言:「朝議未決,之望遽行,恐辱國不止仲賢,應追還之望,先遣一使往議,改定原約,然後通問未遲。 」張浚亦上言:「金未可和,請車駕亟幸建康,鋭圖進兵。 」孝宗乃詔飭之望等待命境上,毋得亟往,改命胡昉為金國通問所審議官,一面命廷臣會議和金得失。 陳康伯謂:「金人要索四事,最關重大的條目,便是欲得四州。 我朝以祖宗陵寢,及欽宗梓宮為言,因此未決,乞召張浚還朝,悉心諮議。 」湯思退等俱言和為上計。 時虞允文已調任湖北京西宣諭使,胡銓已召為起居郎,還有監察御史閻安中,皆力阻和議。 又有監南嶽廟朱熹應召入對,謂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 孝宗默然不答。 其意可知。 湯思退又從中讒間,止除熹為武學博士,熹辭職告歸。 康伯與思退不合,亦上章求去,孝宗準奏,竟調思退為左仆射,另授張浚右仆射,仍都督江、淮軍馬。 越年,接得邊報,使臣胡昉被金人執去,孝宗不禁嘆息道:「和議不成,大約是有天意呢。 」遂召王之望等回朝,且命張浚巡視江、淮,整繕兵備。 湯思退暗地焦灼,奏請孝宗稟達上皇,再定大計。 孝宗親自批答道:「金人無禮如此,卿尚欲議和麼?況今日敵勢,非秦檜時比,卿乃日夕言和,比秦檜尚且不如。 」思退得批大駭,可巧胡昉自金遣還,於是思退又得藉口,振振有詞了。 原來胡昉至金,金人責宋失信,把他拘留。 嗣由金主雍釋歸,令昉傳報宋廷,妥商和議。 思退遂暗唆王之望及戶部侍郎錢端禮等,奏稱守備未固,國帑已虛,願以符離為鑒,易戰言和。 孝宗乃令之望、端禮兩人,宣諭兩淮,且召張浚入供相職。 浚此時正大治戰艦,號令兩河豪傑,鋭意興師,並令降將蕭琦,統領降眾,檄諭遼人,約為聲援。 偏錢端禮到了淮上,竟遣人入奏,有「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治」等語。 看官!你想張浚如何不憤?如何不惱?還至平江,上表乞休,共至八次。 孝宗乃授浚少師,兼保信軍節度使,南判福州。 侍御史周操,乞請留浚,反遭罷斥。 且撤退兩淮邊備。 浚行次余干,積鬱成疾,昉至彌留,遺書囑二子栻、枃道:「我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湔滌國恥,死後不當葬我先人墓側,但葬我衡山下便了。 」既而訃聞于朝,孝宗頗思浚忠,初贈太保,進贈太師,予謚忠獻。 浚,綿竹人,夙具大志,終身不主和議。 孝宗即位,頗加倚畀,稱魏公不稱名。 所惜忠勇有餘,才智不足,符離師潰,幾令孝宗絶望,所以忽戰忽和,終無定見。 論斷精當。 自浚歿後,又少了一個反對和議的健將,當由思退奏請,派遣宗正少卿魏杞使金,擬定國書稱,侄大宋皇帝眘再拜奉書於叔大金皇帝,歲幣二十萬。 孝宗又面諭杞道:「今遣卿赴金議和,一正名,二退師,三減歲幣,四不發還歸附人。 」杞又條陳十七事,由孝宗隨事許可,乃叩首辭別道:「臣奉旨出疆,怎敢不勉?萬一敵人無厭,願速加兵。 」孝宗稱善。 杞乃退朝,整裝北去。 胡銓又上疏極陳,謂:「和議成,有十可弔,不成有十可賀。 」且有「再拜不已,必至稱臣,稱臣不已,必至請降,請降不已,必至納土,納土不已,必至輿櫬,輿櫬不已,必至如晉懷帝青衣行酒,然後為快。 今日舉朝大臣,類似婦人,臣情願放流竄殛,不願朝廷再辱」云云。 孝宗見疏,並不批答,也不加罪。 最可恨的是湯思退,恐和議不成,竟遣私黨孫造,潛往金軍,勸他用重兵脅和。 真是秦檜不若。 於是金元帥仆散忠義等,覆議渡淮南侵。 宋廷聞警,又不覺惶急起來。 湯思退尚嗾令御史尹穡,劾罷反對和議的官吏,多至二十餘人。 忽有詔旨發下,命他都督江、淮軍馬。 他是個和事老,若叫他賣國求榮,倒是好手,怎麼要他去做元帥呢?孝宗亦覺昏憒。 當下入朝固辭,乃改命楊存中代任。 存中甫受職,忽聞金兵已攻陷楚州,魏勝戰死。 那時存中亟馳至淮,連防守幾來不及了。 第2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