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所以立劉豫于江南,蓋欲荼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粘罕即沒粘喝。 因得休兵觀釁。 臣欲陛下假臣日月,便則提兵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判將,判將既還,遣王師前進,彼必棄汴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如此則劉豫成擒,金人可滅,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 高宗覽奏,便批答道:「卿能如此,朕復何憂?一切進止,朕不遙制。 」繼復召飛至寢閣,慇勤面諭道:「中興事一以委卿。 」飛感謝而出,擬圖大舉。 偏秦檜暗中忌飛,多方讒間,張浚又欲令王德、酈瓊兩人,往撫淮西,節制前時劉光世部軍。 高宗自覺為難,只得令飛詣都督府議事。 于此可見高宗之庸。 飛奉命見浚,浚與語道:「王德為淮西軍所服,浚欲任他為都統,再命呂祉以督府參謀,助德管轄,太尉以為何如?」飛應聲道:「德與酈瓊素不相下,一旦德出瓊上,定致相爭。 呂參謀未習軍旅,恐不足服眾。 」浚又道:「張俊何如?」飛復道:「張宣撫系飛舊帥,飛本不敢多口,但為國家計,恐張宣撫暴急寡謀,尤為瓊所不服。 」浚面色少變,徐徐答道:「楊沂中當高出二人。 」飛又道:「沂中雖勇,與王德相等,亦怎能控馭此軍?」浚不禁冷笑道:「我固知非太尉不可。 」飛正色道:「都督以正道問飛,不敢不直陳所見,飛何嘗欲得此軍哩!」浚終心存芥蒂,面上露着慢色。 飛立刻辭出,即日上章告假,乞終喪服,令張憲暫攝軍事,自己竟步歸廬山,至母墓旁,築廬守制去了。 浚固不能無私,飛亦未免率真。 浚聞飛去,恨上加恨,竟命張宗元權宣撫判官,監製岳軍,一面令王德為淮西都統,酈瓊為副,呂祉為淮西軍統制。 王德等甫至任所,酈瓊即與德齟齬,呂祉不能調和,便即還朝。 德與瓊各自列狀交訴都督府及御史台,浚無可奈何,召德還建康,命祉復赴廬州,別命楊沂中為淮西置制使,劉錡為副,就廬州駐紮。 祉先至廬州,瓊又向祉訟德,祉語瓊道:「張丞相但喜人向前,倘能立功,雖大過且不計較,況小小嫌疑呢?祉當為諸公力辯,保無他虞。 」瓊聞言感泣,軍事少定。 祉見軍心已靖,恰密請罷瓊等兵權。 奏疏方發,偏有書吏漏口語瓊。 瓊即令人遮祉所遣郵置,得祉奏摺,果如書吏所言,遂大加忿恨。 會聞朝廷已命楊沂中為制置使,且召己赴行在,又覺驚懼交乘,左思右想,只有謀叛一法。 越宿,諸將謁祉,瓊亦在列,亟從袖中取出呂祉奏牘,示中軍統制張璟道:「諸軍官有何罪狀?瓊亦自想無他,呂統制乃無端誣人,奏白朝廷,令人不解。 」祉聞聲欲走,被瓊搶上數步,將祉握住兩手,且喝令左右縛祉。 張璟看不過去曰:「凡事總可妥商,奈何擅執命官?」瓊厲聲道:「朝廷如此糊塗,我還要在此何為?汝等欲死中求生,快隨我投劉豫去!」璟叱道:「你降劉豫,便是叛賊!」統制劉永衡,及兵馬鈐轄喬仲福等,大呼道:「叛臣賊子,人人得誅,我等應為國討賊。 」言未畢,瓊已拔劍出鞘,指令軍士來殺張璟等人。 張璟、劉永衡、喬仲福也拔劍奮鬥,畢竟寡不敵眾,鬥了片刻,三人相繼畢命。 不愧為忠。 瓊遂率全軍四萬人,挾着呂祉,北趨至淮。 祉抗聲語瓊道:「劉豫逆賊,我豈可往見?」瓊眾牽祉前行,祉怒罵道:「叛奴!我死就死,不願北渡。 」瓊尚不欲殺祉,祉又大聲諭眾道:「劉豫逆臣,何人不曉?爾軍中豈無英雄,乃願隨酈瓊去麼?」眾頗感動,有千餘人環立不行。 瓊恐搖動軍心,竟用刀刺殺呂祉,策馬先渡,竟投劉豫去了。 祉死後,地上遺落括發帛,有人拾得,歸至吳中,交付祉妻吳氏。 吳氏向西慟哭一番,竟持帛自縊。 小子有詩嘆道: 寧死江頭不渡淮,報君甘擲罪臣骸! 原心略跡應堪恕,難得閨魂亦與偕。 張浚聞呂祉被害,方悔不信岳飛,致有此變,乃引咎自劾。 究竟高宗是否允准,待小子下回陳明。 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 卻說張浚因酈瓊叛逆,引咎自劾,力求去職。 高宗問道:「卿去後,秦檜可否繼任?」浚答道:「臣前日嘗以檜為才,近與共事,方知檜實暗昧。 」高宗道:「既如此,不若再任趙鼎。 」浚叩首道:「陛下明鑒,可謂得人。 」及浚退朝,即下詔命趙鼎為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罷浚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且撤除都督府。 惟秦檜本望入相,偏經張浚奏阻,如何不惱?遂唆使言官,交章論浚。 高宗又為所惑,擬加竄謫。 會趙鼎乞降詔安撫淮西,高宗道:「俟行遣張浚,朕當下罪己詔。 」鼎即對道:「浚母已老,且浚有勤王功。 」高宗不待說完,便艴然道:「功罪自不相掩,朕惟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罷了。 」恐未能如此。 至鼎退後,竟由內旨批出,謫浚嶺南。 鼎持批不下,並約同僚奏解。 翌晨入朝,即為浚辯白。 高宗怒尚未息,鼎頓首道:「浚罪不過失策,天下無論何人,所有計慮,總想萬全,若一挫失,便置諸死地,他人將視為畏途。 即有奇謀秘計,誰復敢言?此事關係大局,並非臣獨私浚呢。 」浚薦鼎,鼎亦救浚,兩人不念夙嫌,可謂觀過知仁。 張守亦代為乞免,乃只降浚為秘書少監,分司西京,居住永州。 李綱再上疏營救,不復見答。 第2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2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