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畢,徽宗已決意內禪,越日視朝,親書「傳位東宮」四字,付與蔡攸。 攸不便多言,便令學士草詔,禪位太子桓,自稱道君皇帝。 退朝後,詔太子入禁中。 太子進見,涕泣固辭。 徽宗不許,乃即位,禦垂拱殿,是為欽宗。 禮成,命少宰李邦彥為龍德宮使,進蔡攸為太保,吳敏為門下侍郎,俱兼龍德宮副使。 尊奉徽宗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退居龍德宮。 皇后鄭氏為道君太上皇后,遷居寧德宮,稱寧德太后。 立皇后朱氏。 後系武康軍節度使朱伯材女,曾冊為皇太子妃,至是正位中宮,追封后父伯材為恩平郡王,授李綱兵部侍郎,耿南簽書樞密院事。 遣給事中李鄴赴金軍,報告內禪,且請修好。 干離不遣還李鄴,即欲北歸,郭藥師道:「南朝未必有備,何妨進行!」壞盡天良。 干離不從藥師議,遂進陷信德府,驅軍而南,寇氛為之益熾。 太學生陳東率諸生上書,大略說是: 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賊于內,李彥斂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東南,王黼、童貫又從而結怨于遼;金創開邊隙,使天下大勢,危如絲發,此六賊者,異名同罪,伏願陛下禽此六賊,肆諸市朝,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是書呈入,時已殘臘,欽宗正準備改元,一時無暇計及。 去惡不急,已知欽宗之無能為。 越年,為靖康元年正月朔日,受群臣朝賀,退詣龍德宮,朝賀太上皇。 國且不保,還要甚麼禮儀?詔中外臣庶,直言得失。 李邦彥從中主事,遇有急報,方準群臣進言,稍緩即陰加沮抑。 當時有「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的傳聞。 忽聞金干離不攻克相、浚二州,梁方平所領禁軍,大潰黎陽,河北、河東制置副使何灌,退保滑州,宋廷惶急得很。 那班誤國奸臣,先捆載行李,收拾私財,載運嬌妻美妾,愛子寵孫,一古腦兒出走。 第一個要算王黼,逃得最快,第二個就是蔡京,盡室南行。 連太上皇也準備行囊,要想東奔了。 攪得這副田地,想走到哪裡去? 吳敏、李綱請誅王黼等,以申國法,欽宗乃貶黼官,竄置永州,潛命開封府聶昌,遣武士殺黼。 黼至雍邱南,借宿民家,被武士追及,梟首而歸。 李彥賜死,籍沒家產。 朱勔放歸田裡。 在欽宗的意思,也算從諫如流,懲惡勸善,無如人心已去,無可輓回。 金兵馳至河濱,河南守橋的兵士,望見金兵旗幟,即毀橋遠颺。 金兵取小舟渡河,無復隊伍,騎卒渡了五日,又渡步兵,並不見有南軍,前去攔截。 金兵俱大笑道:「南朝可謂無人。 若用一二千人守河,我等怎得安渡哩?」至渡河已畢,遂進攻滑州,何灌又望風奔還。 這消息傳入宮廷,太上皇急命東行,當命蔡攸為上皇行宮使,宇文粹中為副,奉上皇出都,童貫率勝捷軍隨去。 看官道什麼叫作勝捷軍,貫在陝西時,曾募長大少年,作為親軍,數達萬人,錫名勝捷軍?可改名敗逃軍。 至是隨上皇東行,名為護蹕,實是自護。 上皇過浮橋,衛士攀望悲號,貫惟恐前行不速,為寇所及,遂命勝捷軍射退衛士,向亳州進發。 還有徽宗幸臣高俅,亦隨了同去。 正是: 禍已臨頭猶作惡,法當肆市豈能逃? 上皇既去,都中尚留着欽宗,頓時議守議走,紛紛不一。 究竟如何處置,請試閲下回續詳。 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 卻說欽宗送上皇出都,白時中、李邦彥等亦勸欽宗出幸襄鄧,暫避敵鋒。 獨李綱再三諫阻,欽宗乃以綱為尚書右丞,兼東京留守。 會內侍奏中宮已行,欽宗又不禁變色,猝降禦座道:「朕不能再留了。 」綱泣拜道:「陛下萬不可去,臣願死守京城。 」欽宗囁嚅道:「朕今為卿留京,治兵禦敵,一以委卿,幸勿疏虞!」試問為誰家天下,乃作此語?綱涕泣受命。 次日,綱復入朝,忽見禁衛環甲,乘輿已駕,將有出幸的情狀,因急呼禁衛道:「爾等願守宗社呢,抑願從幸呢?」衛士齊聲道:「願死守社稷。 」綱乃入奏道:「陛下已許臣留,奈何復欲成行?試思六軍親屬,均在都城,萬一中道散歸,何人保護陛下?且寇騎已近,倘偵知乘輿未遠,驅馬疾追,陛下將如何禦敵?這豈非欲安反危嗎?」欽宗感悟,乃召中宮還都,親禦宣德樓,宣諭六軍。 軍士皆拜伏門下,山呼萬歲。 隨又命綱為親征行營使,許便宜從事。 綱急治都城四壁,繕修戰具,草草告竣,金兵已抵城下,據牟駝岡,奪去馬二萬匹。 白時中畏懼辭官,李邦彥為太宰,張邦昌為少宰。 欽宗召群臣議和戰事宜,李綱主戰,李邦彥主和。 欽宗從邦彥計,竟命員外郎鄭望之,防禦使高世則,出使金軍。 途遇金使吳孝民,正來議和,遂與偕還。 哪知孝民未曾入見,金兵先已攻城,虧得李綱事前預備,運蔡京家山石疊門,堅不可破。 到了夜間,潛募敢死士千人,縋城而下,殺入金營,斫死酋長十餘人,兵士百餘人。 干離不也疑懼起來,勒兵暫退。 第1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