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仁宗已崩,皇后曹氏即命將宮門各鑰,收置身旁,俟至黎明。 命內侍召皇子入宮,且傳集韓琦、歐陽修等,共議皇子即位事宜。 皇子哭臨已畢,遽欲退出。 曹後道:「大行皇帝遺詔,令皇子嗣位,皇子應承先繼志,不得有違!」皇子曙變色道:「曙不敢為。 」韓琦忙掖留道:「承先繼志,乃得為孝,聖母言不可不從!」皇子乃遵即帝位,禦東楹見百官,是為英宗皇帝。 英宗欲循行古制,諒陰三年,命韓琦攝行塚宰。 琦奏稱古今異宜,不應遵行,乃尊皇后為皇太后,請太后權同處分軍國重事。 太后因禦內東門小殿垂簾,宰輔等逐日復奏,由太后援經據史,處決事件,遇有疑難,每語輔臣道:「公等妥議,應該如何處置,便可解決了。 」自是韓琦等悉心贊議,太后未嘗不從。 獨對待曹氏懿戚,及宮中內侍,絲毫不肯假借,內外為之肅然。 既而立皇后高氏,後系故侍中高瓊曾孫女,母曹氏,為太后胞姊,既生女,幼育宮中。 既長出宮,為英宗妃,封京兆郡君,至是冊為皇后,與太后如母女一般,當然愛敬有加。 太后復重富弼名,召為樞密使,忽英宗偶然不豫,漸漸的舉措乖常,左右有所陳請,輒遭暴怒,甚且杖撻相加。 內侍等受虐不平,遂交訴內都知任守忠。 守忠初為仁宗所黜逐,嗣復召入,累擢至內都知,仁宗欲立英宗,守忠恐英宗明察,擬援立庸弱,謀攫內權,旋因計不得逞,未免失望。 適內侍等入訴帝狀,遂乘間設法,讒構兩宮。 看官!試想天下有幾個慈明不昧的賢母,誠孝無私的令主,能不聽親幸媒麼?守忠等日夕浸潤,惹得兩宮都動疑起來,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好好的繼母繼子,几乎變成仇讎。 知諫院呂誨,亟上書兩宮,開陳大義,詞旨懇切,多言人所難言,兩宮意終未釋。 一日,韓琦、歐陽修奏事簾前,太后嗚咽涕泣,具述英宗變態。 韓琦道:「皇躬不豫,因致失常,痊癒以後,必不至此。 且太后為母,皇上為子,子有疾,母可不容忍麼?」太后尚流淚不止。 歐陽修復進奏道:「太后事先帝數十年,仁德昭聞,天下共仰,從前溫成得寵,太后尚處之泰然,如今母子相關,何至不能相容呢?」太后聞言,方纔收淚。 修又道:「先帝在位日久,德澤在人,所以一旦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敢異議。 今太后原是賢明,究竟是一婦人,臣等五、六人,統是措大書生,若非先帝遺命,哪個肯來服從呢?」前以婉言動之,後用危言警之,歐陽公也算善言。 太后沈吟不答。 琦竟朗聲道:「臣等在外,皇躬若失調護,太后不得辭責。 」索性逼進一層。 這數語,引動太后開口,即矍然道:「這話從哪裡說來?我心更愁得緊哩。 」正要引你此語。 琦與修均叩首道:「太后仁慈,臣等素來欽佩,所望是全始全終哩。 」叩畢乃退。 內侍等聽著,統不禁瞠目咋舌,陰謀為之少懈。 越數日,琦獨入內廷,向英宗問安,英宗略諭數語,便道:「太后待朕,未免寡恩。 」琦遽對道:「古來聖帝明王,也屬不少,獨稱舜為大孝,難道此外多不孝麼?不過親慈子孝,乃是常道,未足稱揚,若父母不慈,子仍盡孝,乃得稱名千古。 臣恐陛下事親未至,尚虧孝道,天下豈有不是的父母麼?」英宗不覺改容。 嗣英宗疾已少瘳。 命侍臣講讀邇英閣,翰林侍講學士劉敞,進讀《史記》,至堯授舜天下事,即拱手講解道:「舜起自側陋,堯乃禪授大位,天下歸心,萬民悅服,這非由舜別有他術,只因他孝親友弟,德播遠近,所以謳歌朝覲,不召自來呢。 」借史諷主,語重心長。 英宗悚然道:「朕知道了。 」遂進問太后起居,自陳病時昏亂,得罪慈躬,伏望矜宥等語。 太后亦欣慰道:「病時小過,不足為罪,此後能善自調護,毋致違和,我已喜慰無窮,還有甚麼計較?況皇兒四歲入宮,我旦夕顧復,撫養成人,正為今日,難道反有異心麼?」英宗泣拜道:「聖母隆恩,如天罔極,兒若再忤慈命,是無以為人,怎能治國?」太后亦不禁下淚,親扶帝起,且道:「國事有大臣輔弼,我一婦人,不得已暫時聽政,所有目前要務,仍憑宰相取決,我始終未敢臆斷,待皇兒身體複原,我即應歸政,莫謂我喜稱制呢。 」如此明惠,即間或被蒙,亦不過如日月之蝕而已。 英宗道:「母后多一日訓政,兒得多一日受教,請母后勿遽撤簾!」太后道:「我自有主意。 」英宗乃退。 自是母子歡好如初,嫌疑盡釋。 第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演義》
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