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東一峰,嵌空玲瓏,〔逆懸欹裂,蜃雲不足喻其巧,〕余望之神往,亟披荊入,旨竇隙透漏,或盤空而上,或穿腋而轉,莫可窮詰,惜不能誅茅引級,以極窮盡幽玄之妙也。 其西峰懸削亦然。 路出其間,透隘而南,始豁然天開地曠,是為露園下。 於是石峰戢jí影匿跡,西俱崇巒峻嶺,東皆回岡盤阪。 南二里,遂出大路,在藕塘、界頭二鋪之間。 又南五里,宿于界頭鋪,是為寧遠、藍山之界。 其西之大山曰滿雲山,當是紫金原之背,其支東北行,界遂因之,再南為天柱山,即《志》所稱石砫岩洞之奇者。 余既幸身經山口一帶奇峰,又近瞻吳尖、尤村眾岫,而所慕石砫,又不出二里之外,神為躍然。 但足為草履所蝕,即以鞋行猶艱,而是地向來多雨,畦水溢道,鞋復不便。 自永州至此,無處不苦旱,即近而路亭、下觀,亦復嗷嗷;而山口以南,遂充畦浸壑,豈「滿雲」之驗耶! 初二日餘欲為石砫游。 平明,雨復連綿,且足痛不勝履,遂少停逆旅。 上午雨止,乃東南行。 途中問所謂五柱山岩之勝,而所遇皆行道之人,莫知所在。 已而雨止路滑,四顧土人不可得,乃徘徊其間,庶幾一遇。 久之,遇樵者,又遇耕者,問石砫、天柱,皆以無有對。 共五里,過一嶺,山勢大豁,是為總管廟。 亟投廟中問道者,終不能知。 又東南行,遙望正東有聳尖卓立,不辨其為樹為石。 又五里,抵顏家橋,始辨其為石峰,而非樹影也。 顏家橋下小水東北流去。 過橋,又東南逾一小嶺,遂從間道折而東向臨武道。 藍山大道南行十五里至城。 共四里過寶林寺,讀寺前《護龍橋碑》,始知寶林山脈由北柱來,乃悟向所望若樹之峰正在寺北,亦在縣北,寺去縣十五里,此峰在寺後恰二十里,《志》所稱石砫,即碑所稱北柱無疑矣。 又東過護龍橋,橋下水南流洶湧,即顏家橋之曲而至者。 隨溪東行,於是北瞻石砫,其峰倩削〔如碧玉簪〕,而旁有石崖,亦兀突露奇,然較之尤村山口之峰,直得其一體,不啻微矣。 又二里至下灣田,有大樹峙路隅,上枝分聳,而其下盤曲堆突,大六七圍,其旋窩錯節之間,俱受水若洗頭盆,亦樹妖也。 又東,路出臥石間,溪始折而南向藍山路。 乃東入岡隴二里,有路自西南橫貫東北,想即藍山趨桂陽之道矣。 又東沿白帝嶺行。 蓋界頭鋪山脈自滿雲山東北環轉,峙而東起為白帝嶺。 故界頭之南,其水俱南轉藍山,而山自界頭西峙巨峰,即九疑東隔,屏立南繞,東起高嶺即白帝,北列夾塢成坪,中環中央,西即藍山縣治。 而路循白帝山南行,屢截支嶺,五里,路轉南向,又五里為雷家嶺,則白帝之東南盡處也。 飯于雷家嶺。 日未下午,而前途路沓無人,行旅俱宿,遂偕止焉。 既止行,乃大霽。 是日止行三十里,以足裂而早雨,前無宿處也。 初三日中夜起,明星皎然,以為此後久晴可知。 比曉,飯未畢,雨仍下矣。 躞蹀xièdié小步走泥淖中,大溪亦自藍山曲而東至,遂循溪東行。 已而溪折而南,路折而東。 逾一嶺,共五里,大溪復自南來,是為許家渡。 渡溪東行一里,溪北向入峽,路南向入山。 五里為楊梅原,一二家倚山椒,為盜焚破,零落可憐。 至是雨止。 又南十里,為田心鋪。 田心之南,徑道開闢,有小溪北向去,蓋自朱禾鋪來者。 自此路西大山,自藍山之南南向排列,而澄溪帶之;路東石峰聳秀,亦南向排列,而喬松蔭之。 取道于中,三里一亭,可臥可憩,不知行役之苦也。 共二十里,飯于朱禾鋪,是為藍山、臨武分界。 更一里,過永濟橋,其水東流,過東山之麓,折而北以入巋水者。 又南四里為江山嶺,則南大龍之脊,而水分楚、粵矣。 〔嶺西十五里曰水頭,《志》謂武水出西山下鸕鷀lúcí石,當即其處。 〕過脊即循水東南,四里為東村。 水由峽中南去,路東南逾嶺,直上一里而遙,始及嶺頭,蓋江山嶺平而為分水之脊,此嶺高而無關過脈也。 下嶺,路益開整,路旁喬松合抱夾立。 三里,始行塢中。 其塢開洋成峒指山間平地,而四圍山不甚高,東北惟東山最巍峻,西南則西山之分支南下,言抵蒼梧,分粵之東西者也。 三里,徑塢出兩石山之口,又復開洋成峒。 又三里,復出兩山口。 又一里,乃達墊江鋪而止宿焉。 南去臨武尚十里。 是日行六十里,既止而余體小恙。 初四日予以夜臥發熱,平明乃起。 問知由墊江而東北十里,有龍洞甚奇,余所慕而至者,而不意即在此也。 乃寄行囊于旅店,逐由小徑東北行。 四里,出大道,則臨武北向桂陽州路也。 遵行一里,有溪自北而南,益發於東山之下者。 名斜江。 渡橋,即上捱岡嶺。 越嶺,路轉純北正北,復從小徑西北入山,共五里而抵石門蔣氏。 有山兀立,蔣氏居後洞,在山半翠微隱約青翠之山色間。 第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