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僧寮循岩南東行,過前所望洞門高張處,其門雖峻,而中夾而不廣,其內亦不能上通後岩也。 仍冒雨東出臨江,望瀟江迢迢在數里外,自東而來。 蓋緣澹山之南,即多崇山排亙,有支分東走者,故江道東曲而避之。 乃舍江南行,西遵西嶺,七里至木排鋪,市酒于肆,而雨漸停。 又南逾一小嶺,三里為陽江。 其江不能勝舟,西南自大葉江、小葉江來,至此〔二十餘里,〕東注于瀟。 其北則所謂西嶺者橫亙于石,其南則曹祖山、張家沖諸峰駢立於前。 又南七里,直抵張家沖之東麓,是為陳皮鋪。 又南三里,逾一小嶺,望西山層墜而下,時現石骨,逗奇標異;已而一區湊靈,萬竅逆幻。 亟西披之,則石片層層,盡若鷄距龍爪,下蹲于地,又如絲瓜之囊,筋縷外絡,而中悉透空;但上為蔓草所縛,無可攀躋,下為棘箐所塞,無從披入。 乃南隨之,見旁有隙土新薙tì除草地者,輒為捫入,然每至純石,輒復不薙. 路旁一人,見余披踄久,荷笠倚鋤而坐待于下,余因下問其名,曰:「是為和尚嶺,皆石山也。 其西大山,是為七十二雷。 」因指余前有庵在路隅,其石更勝。 從之,則大道直出石壁下,其石屏插而起,上多透明之竇,飛舞之形;其下則清泉一泓,透雲根而出。 有庵在其南,時僧問其名,曰:「出水崖。 」問他勝,曰:「更無矣。 」然仰見崖後石勢駢叢,崖側有路若絲,皆其薙地境也。 賈勇從之,其上石皆〔如臥龍翥zhù飛舉鳳,出水青蓮,萼叢瓣裂。 轉至山水崖後,覺茹rú相連之根吐一區,包裹叢沓,而窈窕無竟終止。 蓋其處西亙七十二雷大山,叢嶺南列,惟東北下臨官道,又出水崖障其東,北復屏和尚嶺,四面外同錯綺,其中怪石層明,采艷奪眺。 予乃透數峽進,東北屏崖之巔,有石高蛩,若天門上開,不可慰即。 蛩石西南,即出水崖內壑,一潭澄石隙中,三面削壁下嵌,不見其底,若爬梳沙蔓,令石與水接,武陵漁當為移棹。 予歷選山棲佳勝,此為第一,而九疑尤溪村口稍次雲。 〕〔搜剔久之〕乃下。 由庵側南行二里,有溪自西南山凹來,大與陽溪似。 過溪一里,東南轉出山嘴,復與瀟江遇。 於是西南溯江三里,則雙牌在焉。 適舟至,下舟,已下舂日落矣。 雙牌聚落亦不甚大,其西南豁然,若可遠達,而舟反向南山瀧中人。 蓋瀟水南自青口與沲水合,即入山峽中,是曰瀧口。 北行七十里,皆連山駢峽,虧蔽天日,〔且水傾瀉直中下,〕一所云「瀧」湍急之河流也。 瀧中有麻潭驛,屬零陵。 驛南四十里屬道〔州〕,驛北三十里屬零陵。 按其地即丹霞翁宅也,《志》云:在府南百里零陵瀧下,唐永泰年號,公元765- 766年中有瀧水令唐節,去官即家于此瀧,自稱為丹霞翁。 元結自道州過之,為作宅刻銘。 然則此瀧北屬零陵,故謂之零陵瀧。 而所謂瀧水縣者,其即此非耶?又按《志》:永州南六十里有雷石鎬,當瀧水口,唐置。 則唐時瀧水之為縣,非此而誰耶?時風色甚利,薄暮,乘風驅舟上灘,捲浪如雷。 五里入瀧,又五里泊于橫口,江之東岸也,官道在西岸,為雷石鎮小墅耳。 〔自永州至雙牌,陸五十里,水倍之。 雙牌至道州,水陸俱由瀧中行,無他道。 故瀧中七十里,止有順逆分,無水陸異。 出瀧至道州,又陸徑水曲矣。 〕十六日平明行,二十里,為麻潭驛,其地猶屬零陵,而南即道州界矣。 自入瀧來,山勢逼束,石灘懸亙,而北風利甚,卷翠激玉,宛轉凌波,不覺其難,詠舊句「舡梭織峰翠,山軸卷溪綃」,《下寧洋溪中詩》。 若為此地設也。 其處山鵑盛開,皆在水涯岸側,不作蔓山布穀之觀,而映碧流丹,老覺有異。 二十里,吳壘鋪,其西南山稍遜,舟反轉而東。 又五里,復南轉,其東北岸有石,方形疊砌,圍亙山腰,東下西起,若甃而成者,豈壘之遺者耶?又十里,山勢愈逼束,是為瀧口。 又五里,泊于將軍灘。 灘有峰立瀧之口,若當關者然。 溯流出瀧,劃然若另闢區宇。 是夜月明達旦,入春來所未有。 十七日平明行,水徑迂曲,五里至青口。 一水東自山峽中出者,寧遠道也,此水最大,即瀟水也;一水南自平曠中來者,道州道也,此水次之,即沲水也,〔水小弱。 〕乃舍瀟而南溯沲。 又五里為泥江口。 按《志》有三江口,為瀟、沲、營合處,問之舟人,皆不能知,豈即青口耶?但營水之合在上流耳。 〔水西通營陽,舟上羅坪三日程,當即營水矣。 〕又三十里,抵道州東門,繞城南,泊于南門。 下午入城,自南門入,過大寺,名報恩寺。 由州前抵西門。 登南城回眺,乃知道州城南臨江水,東南西三門俱南瀕于江,惟北門在內。 蓋沲水自江華,掩、遨二水自永明,俱合于城西南十五里外,東北來,抵城西南隅,繞南門至東門,復東南去,若彎弓然,而城臨其背。 西門有濂溪水,西自月岩,翼雲橋跨其上。 東門亦水自北來注,流更微矣。 迨暮,仍出南門,宿舟中。 夜復雨。 道州附郭有四景:東有響石,即五如石。 西有濂溪,北有九井,南有一木。 南門外一大木臥江底。 十八日天光瑩徹,早飯登涯。 由南門外循城半裡,過東門,又東半裡有小橋,即涍xiào泉入江處也。 橋側江濱有石突立,〔狀如永州愚溪橋,透漏聳削過之,〕分岐空腹,其隙可分瓣而入,其竇可穿瓠而透,所謂五如石也。 中有一石,南之聲韻幽亮,是為響石。 第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