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南三里曰雙湛橋,又二里曰趙橋,又五里曰橫岡,又五里越一嶺,曰趙公嶺。 自石腦來十五里,其嶺坦而長,蓋東自華蓋山度脊,而西經樂安,而北轉進賢,為江西省城之脈者也。 嶺北水繞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嶺南水由大陂而下永豐、吉水者也。 下嶺,山隘漸闢,其內塢曰白麻插,水雖西流樂安、永豐,而地猶屬崇仁;其外岡曰崇仁仙觀,則樂安之界也。 由白麻插循左山東南行,三里至大坪墅,轉而東向入山。 又二里,東至一天門,有澗西注石橋下,從此遂躡級上登。 一里至舊一天門,有二小溪,一自東南,一自東北,合于石屋之上。 從此俱峻阪懸級。 又七里至二天門,逐兩度過脊之阪,俱狹若堵牆。 於是東北繞三峰之陰北,共七里而登華蓋之頂,謁三仙焉。 蓋華蓋三峰並列,而中峰稍遜,西為著棋,東為華蓋。 路由西峰而登,其陽南甚削,故取道于陰。 華蓋之上,諸道房如峰窩駕空,簇繞仙殿,旁無餘地,無可眺舒。 飯于道士陳雲所房,亟登着棋,四眺形勝。 其北正與相山對,而西南則中華山欲與頡頏xiéháng不相同下,東與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與華蓋抗也。 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里,東去宜黃亦百二十里,西去樂安止三十里,〔西南一百里至永豐,〕東南至寧都則二百餘里焉。 余自建昌,宜取道磁龜,則直西而至;自宜黃,宜取道石蛩從雲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則迂而北,環而西,轉而東向入山,然取道雖迂五十里,而得北遊曹山洞石,亦不為恨也。 下山十五里,至三天門,渡石橋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趨。 五里過崇仙觀。 又三里越韜嶺,是為樂安界。 又西南三里,渡一溪橋。 又四里,溪西轉出大陂,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 時日已暮,遂宿大陂。 二十五日是日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 西南五里為藥臘。 又五里為曾田,其處村居甚盛,而曾氏為最,家廟祀宗聖公孔子之弟子曾參。 從此轉而南,渡溪入山,乃中華山之西北麓支山也。 中華在華蓋西南三十里,從藥臘來循其陰西行,至是乃越而轉其西北。 又三里為饅頭山,見溪邊橫石臨流,因與靜聞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 及起而行,回顧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為架壑之石也。 余之從樂安道,初覽其《志》,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樑,其側有石轉運,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為與石橋無緣;而不意復得此石,雖溪小石低,已見「天生」一斑。 且其東北亦有石懸豎道旁,上如卓錐,下細若莖,恐亦石橋轉運之類矣。 又南一里為黃漢。 又南逾一小嶺,一里是為簡上,為中華之西南谷矣。 從此婉轉山坑,漸次而登,五里,上荷樹嶺,上有瞻雲亭。 蓋嶺之東北為中華,嶺之西南為雪華,此其過脈之脊雲。 逾嶺南下二里,至坑底,有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會而南。 三里,出源裡橋。 又三里則大溪自東而西,渡長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 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 大溪之水東五十里自郎嶺而來,又東過大樹嶺,為寧都界,合太華、中華東南之水至此,西八里至烏江,又合黃漠之水南下永豐焉。 是日午至流坑,水涸無舟,又西八里,宿于烏江溪南之茶園。 二十六日因候舟停逆旅。 急索飯,即渡溪橋北上會仙峰。 其峰在大溪之北,黃漠溪之西,蓋兩溪交會,而是山獨峙其下流,與雪華山東西夾黃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 峰高聳突兀倍于雪華,而陽多石骨嶙峋,于此中獨為峻拔。 其西南則豁然,溪流放注永豐之境也。 由溪北從東小徑西上,五里而至會仙峰。 按《志》止有仙女峰,在樂安南六十里,而今土人訛為會仙雲;然其為三仙之跡則無異矣。 是峰孤懸,四眺無所不見。 老僧董懷莪為余言:「北四十里為樂安,西南六十里為永豐,直西為新淦gān,直東為寧都。 其東北最遠者為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又次為雪華,三華俱在東北。 而樂安之北有西華,兀立雲霧之間,為江省過脈,尖拔特甚,蓋從太華西北渡趙公嶺而特起者也。 」由會仙而上,更西北一里,其石巑岏cuánwán山高鋭峻,上多鵑花紅艷,〔但〕不甚高,亦冬時一異也。 由會仙南面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無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轍耳。 下山五里,至溪旁,其南即為牛田,水南,其北為烏江,其東為茶園,余所停屐處也。 午返,舟猶不行,遂止宿焉。 〔余自常出來,所經縣治無不通舟,惟金谿、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里外。 〕二十七日〔舟發〕烏江,三十里,豐陂宿。 二十八日十里,將軍。 二十里,永豐宿。 二十九日自永豐西南五里放舟,又三十五里北郊。 吉水界。 二十五里,亦名烏江。 又十里,下黃宿。 三十日早行。 二十里,鳳凰橋。 溪右崖上有鳳眼石,溪左為熊右御史概所居。 又五里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駕。 遂繞吉水東門,轉南門、西門、北門,而與贛水合。 蓋三面繞吉水者為恩江,由永豐來。 贛水止徑北門。 十二月初一日先晚雨絲絲下,中夜愈甚,遂無意留吉水。 入城問打聽張侯後裔。 第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