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石入,〕南瞰亂峰兀突,〔溪聲山色,另作光響,非復人世。 〕於是出橋南,還眺飛梁之上,石痕橫疊,有綴廬嵌室,無路可登。 徘徊久之,〔一山鶴沖飛而去,響傳疏竹間,〕令人不能去。 蓋是橋之南,其內石原裂兩層,自下而上,不離不合,隙俱尺許。 由隙攀躋而上,可達其上層,而隙夾逼仄,轉身不能伸曲,手足無可攀躡,且以足痛未痊,悵悵還寺。 問道寺僧,僧云:「從橋內裂隙而登躡甚難。 必去衣脫履,止可及其上層,而從上垂綆,始可引入中層。 」僧言如此,余實不能從也,乃于石蛩飯而行。 五里,由小路抵玉泉山下,遂歷級直登。 其山甚峻,屏立溪之西北,上半俱穹崖削壁,僧守原疊級鑿崖,架廬峰側一懸峰上。 三面憑空,後復離大山石崖者丈許,下隔深崖峽。 時廬新構,三面俱半壁,而寂不見人。 余方賞其虛圓無礙,憑半壁而看後崖。 久之,一人運土至,詢之,曰:「僧以後壁未全,將甃而塞之也。 」問僧何在,曰:「業從山下躋級登矣!」因坐候其至,為之畫即劃、策劃之意曰:“汝慮北風吹神像,何不以木為龕坐,護置室中,而空其後壁,正可透引山色。 造物之懸設此峰,與爾之綰架此屋,皆此意也。 必甃而塞之,失此初心矣。 “僧頷之,引余觀所謂玉泉者。 有停泓一穴,在廬側石灶之畔,雲三仙卓錫而出者,而不知仙之不杖錫也。 下玉泉,三里,出襄敏墓前。 又隨溪一里,由小路從山北行,蓋繞出玉泉山之東北也。 最北又有馬頭山,突兀獨甚,在路左。 過白沙嶺,望西峰尖亙特甚,折而東之,是為北華山。 山頂佛宇被災,有僧募飯至,索而食之。 下山二里,入南門,北登鳳凰山。 其山兀立城之東北,城即因之,北而峭削,不煩雉堞也。 下山,出北水關,抵逆旅已昏黑矣。 二十二日由北城外歷鳳凰山北麓,經北門,二里,過黃備橋。 橋架曹溪之上。 西北行十里,溯溪至元口。 又五里至官莊前,西南渡溪,又十里至陳坊。 北渡小木橋,為曹山寺道。 遂令顧仆同擔夫西至樂安之流坑,余與靜聞攜被襆fú包袱,渡橋沿小溪入。 五里,為獅子口。 由回龍洞而入山隘,即曹山也。 其內環峰凹闢,平疇一圍,地圓整如砥,山環繞如城,水流其間。 自回龍口而南下陳坊,又東下宜黃,交鎖曲折,亦此中一洞天,為丹霞、麻姑之類也。 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後加「草」、加「點」,名荷玉山。 唐本寂禪師禮曹溪回,始易名曹山。 宋賜額寶積寺,毀于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基田俱屬縉紳。 茲有名僧曰觀心,將興復焉。 觀心,宜黃人,向駐錫豐城,通儒釋之淵微發生及發展,兼詩文之玄著。 余一至,即有針芥之合指性情契合,設供篝燈,談至丙夜,猶不肯就寢,曰:「恨相見之晚也。 」先是,余午至,留飯後即謂余曰:「知君志在煙霞,此中尚有異境,曹山舊跡,不足觀也。 」 二十三日早聞雨聲。 飯而別觀心,出曹山,而雨絲絲下。 三里至陳坊木橋,仍西從大道。 溯溪二里,過鵬風橋。 溪南自山來,路西折逾小嶺。 又三里,復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龍橋。 蓋溪自曹山後嶺北山峽而來,南下而轉至鵬風橋者,此流尚細,而宜黃、崇仁之界,因逾接龍橋而西,即為崇之東南境。 從此入山共三里,逾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 又二里,逾骨嶺,水猶東注。 又三里,下幞頭嶺,水始西流。 又四里至純鄉,則一溪自南而北矣。 渡溪橋是為純鄉村,有居民頗眾。 隨水西二里,北下為崇仁道。 南循小水一里,西登干岡嶺,嶺頗峻,逾嶺而下,純西南行矣。 十里,至廖莊橋,有溪自南而北,其大與純鄉之溪並,東北流,當與純溪同下崇仁者也。 又西五里,過練樹橋,橋跨巴溪之上。 又西過坳上,蓋南來之脈北過相山者也。 其東水下練樹橋為小巴溪,西水下雙溪橋為大巴溪,俱合于罕滸,北即峙為相山,高峙朱碧街之北。 再西即為芙蓉山。 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 自練樹橋又五里而至朱碧街。 其地在崇仁南百餘里,南五十里為大華山,西南三十里為樂安縣。 二十四日昧爽黎明,從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 二里為雙溪橋。 二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俱會于橋北,透橋東南去。 路從西南,又一里為玄壇廟橋。 其水自西而東,乃芙蓉西南之流,當亦東會雙溪而下罕滸入巴溪者也。 過溪南一里,越雷公嶺,有溪自南而西北去。 下嶺即東南溯溪,一里為雷公場,又南三里為深坑。 又東南二里為石腦,上有橋曰崑kǖn陽橋。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