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正道,乃在萬歲峰下,當太室正南。 余昨趨盧岩時,先過東峰,道中見峰巒秀出,中裂如門,或指為金峰玉女溝,從此亦有路登頂,乃覓樵預期為導,今遂從此上。 近秀出處,路漸折,避之,險絶不能徑越也。 北就土山,一縷僅容攀躋,約二十里,遂越東峰,已轉出裂門之上。 西度狹脊。 望絶頂行,是日濃雲如潑黑,余不為止。 至是嵐氣即霧水氣愈沉,稍開則下瞰絶壁重崖,如列綃削玉,合則如行大海中。 五里,抵天門。 上下皆石崖重疊,路多積雪。 導者指峻絶處為大鐵梁橋。 折而西,又三里,繞峰南下,得登高岩。 凡岩幽者多不暢,暢者又少回藏映帶之致。 此岩上倚層崖,下臨絶壑,洞門重巒擁護,左右環倚台嶂。 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數武步,崖忽中斷五尺,莫可着趾。 導者故老樵,狷捷敏捷,狷音juàn如猿猴,側身躍過對崖,取木二枝,橫架為閣道。 既度,則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諸勝。 從岩側躋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懸絶壑中。 導者曰:「下可瞰登封,遠及箕、潁。 」時濃霧四塞,都無所見。 出岩,轉北二里,得白鶴觀址。 址在山坪,去險就夷,孤松挺立有曠致。 又北上三里,始躋絶頂,有真武廟三楹。 側一井,甚瑩,曰禦井,宋真宗避暑所浚挖掘疏導也。 飯真武廟中。 問下山道,導者曰:“正道從萬歲峰抵麓二十里。 若從西溝懸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極險峻。 “余色喜,謂嵩無奇,以無險耳。 亟從之,遂策杖前。 始猶依岩凌石,披叢條以降。 既而從兩石峽溜中直下,仰望夾崖逼天。 先是峰頂霧滴如雨,至此漸開,景亦漸奇。 然皆垂溝脫磴,無論不能行,且不能止。 愈下,崖勢愈壯,一峽窮,復轉一峽。 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視,吾足不容求處息也。 如是十里,始出峽,抵平地,得正道。 過無極洞。 西越嶺,趨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 寺有金蓮花,為特產,他處所無。 山雨忽來,遂借榻僧寮liáo小屋。 其東石峰夾峙,每月初生,正從峽中出,所稱「嵩門待月」也,計余所下之峽,即在其上,今坐對之,只覺雲氣出沒,安知身自此中來也。 二十二日出山,東行五里,抵嵩陽宮廢址。 惟三將軍柏鬱然如山指柏樹鬱鬱蔥蔥干大枝繁,漢所封也;大者圍七人,中者五,小者三。 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指程頤程顥。 柏之西,有舊殿石砫一,大半沒于土,上多宋人題名,可辨者為範陽祖無擇、上谷寇武仲及蘇才翁數人而已。 柏之西南,雄碑傑然,四面刻蛟螭一種龍甚精。 右則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書書法之一種也。 又東二里,過崇福宮故址,又名萬壽宮,為宋宰相提點處。 又東為啟母石,大如數間屋,側有一平石如砥。 又東八里,還飯岳廟,看宋、元碑。 西八里,入登封縣。 西五里,從小徑西北行。 又五里,入會善寺,「茶榜」在其西小軒內,元刻也。 後有一石碑仆牆下,為唐貞元《戒壇記》,汝州刺史陸長源撰,河南陸郢書。 又西為戒壇廢址,石上刻鏤極精工,俱斷委草礫。 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 折而西南,為少林道。 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二十三日雲氣俱盡。 入正殿,禮佛畢,登南寨。 南寨者,少室絶頂,高與太室等,而峰巒峭拔,負「九鼎蓮花」之名。 俯環其後者為乳峰,蜿蜒東接太室,其陰則少林寺在焉。 寺甚整麗,庭中新舊碑森列成行,俱完善。 夾墀chí台階上之空地二松,高偉而整,如有尺度。 少室橫峙于前,仰不能見頂,游者如面牆而立,輒謂少室以遠勝。 余昨暮入寺,即問少室道,俱謂雪深道絶,必無往。 凡登山以晴朗為佳。 余登太室,雲氣瀰漫,或以為仙靈見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須止露半面。 若少室工于掩映,雖微雲豈宜點滓? 今則霽甚,適逢其會,烏可阻也!乃從寺南渡澗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 山至此忽截然土盡而石,石崖下墜成坑。 坑半有泉,突石飛下,亦以「珠簾」名之。 余策杖獨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達,其岩雄拓不如盧岩,而深峭過之。 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積。 再上,至煉丹台。 三面孤懸,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指足跡,從未有抵此者。 過此皆從石脊仰攀直躋,兩旁危崖萬仞,石脊懸其間,殆無寸土,手與足代匱而後得升以手足來代替登山設備的缺乏而爬上山。 凡七里,始躋大峰。 峰勢寬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盡為土。 從草棘中莽莽南上,約五里,遂凌南寨頂,屏翳yì遮蔽之土始盡。 南寨實少室北頂,自少林言之,為南寨去。 蓋其頂中裂,橫界南北,北頂若展屏,南頂列戟峙其前,相去僅尋丈,中為深崖,直下如剖。 兩崖夾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諸峰上,所謂摘星台也,為少室中央。 絶頂與北崖離倚,彼此斬絶不可度。 俯矚其下,一絲相屬。 余解衣從之,登其上,則南頂之九峰森立於前,北頂之半壁橫障于後,東西皆深坑,俯不見底,罡gāng高空之強風風乍至,幾假翰憑藉紅色的羽毛飛去。 從南寨東北轉,下土山,忽見虎跡虎的足印大如升。 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擊石炊所攜米為粥,啜三四碗,饑渴霍然去。 倩庵僧為引龍潭道。 下一峰,峰脊漸窄,土石間出,棘蔓翳之,懸枝以行,忽石削萬丈,勢不可度。 轉而上躋,望峰勢蜿蜒處趨下,而石削復如前。 往複不啻數里,乃迂過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則龍潭溝也。 仰望前迷路處,危崖欹石俱在萬仞峭壁上。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