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勝利的希望,日本所寄託的基礎也不同於美國的通行見解。 它叫嚷日本必勝,精神必將戰勝物質。 他們說:美國是個大國,軍備力量確實優越,但這算得了什麼?這些都是早就知道的,根本沒有放在眼裡。 日本人從他們的一家大報紙——《每日新聞》上,讀到了以下一段話:「我們如果害怕數字就不會開戰。 敵人的豐富資源並不是這次戰爭創造的。 」 就是在日本打勝仗的時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營,以及軍人們都反覆強調說:「這次戰爭並不是軍備的較量,而是日本人信賴精神與美國人信賴物質的戰爭。 」在我們打勝仗的時候,他們還是反覆地說:「在這場較量中,物質力量注定必將失敗。 」這一信條在塞班、硫黃島潰敗時,毫無疑問成了很方便的遁詞,但這並不是專門為失敗而準備的遁詞。 在日軍誇耀勝利的幾個月中,它一直起到了進軍號角的作用,並且早在偷襲珍珠港以前,它就是一個深入人心的口號。 在三十年代,前陸軍大臣、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荒木大將在名叫《告日本國民書》的宣傳小冊子中寫道:日本的「真心使命」在於「弘揚皇道於四海,力量懸殊不足憂,吾等何懼於物質」。 當然,像許多備戰的國家一樣,他們實際也在擔憂。 在整個三十年代中,國民總收入用於軍備的比例驚人上升。 在偷襲珍珠港的那年,國民總收入將近一半被用在陸海軍的軍備上。 有關民用的行政支出只占政府總支出額的百分之十七。 日本與西方各國的區別並不在於日本對物質軍備毫不關心。 但是,軍艦和大炮,只不過是永世長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徵,猶如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質的象徵。 美國一貫追逐強大,日本則一貫重視非物質資源。 日本也像美國一樣開展增產運動,但日本增產運動的基礎卻在於其獨特的前提。 他們說,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 物質當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卻是次要的、瞬間的。 日本的廣播電台經常叫嚷說:「物質資源是有限的,沒有千年不滅的物質,這是永恆的真理。 」這種對精神的信賴被原原本本地應用於戰爭的日常行動。 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中有一句口號:「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 」這是他們的傳統口號,並不是為這次戰爭而特意制定的,他們的軍隊手冊第一頁上就用粗體字印著「必讀必勝」四個字。 他們的飛行員駕駛小型飛機以自殺方式進攻撞擊我們的軍艦,就是精神戰勝物質的無數教材。 他們把它命名為「神風特攻隊」。 所謂「神風」,是指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斯汗東征時,其船隊遇颶風而遭覆滅,這次「神風」拯救了日本。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菊花與劍》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