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安士剛纔睡着,忽見四外火起來了。 王安士嚇得魂不附體,又怕把兒子外甥燒在裡面,趕緊說:「王全、修緣,快跟我走!」王全、李修緣跟着王安士就跑出來。 正往前走着,只見後面來了一隻猛虎,搖頭擺尾,張着血盆大嘴,就趕過來。 王安土帶著王全李修緣,撒腿就跑,猛虎後面急追正往前跑着,見眼前一道小河,截住去路,並沒有船隻,王安土一想:「這可了不得了,要叫猛虎追上就沒了命了。 」 正在心中着急,忽見河裡的水「嘩拉」一響,當中露出一座蓮台。 在蓮台上坐著一位老僧,頭戴五佛冠,身穿古銅色僧衣。 脖頸上掛着一百單八顆念珠,盤膝打坐,雙手打着悶心。 王安士一瞧,趕緊就說:「聖僧救命。 」 那老和尚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著話,老和尚掐了一朵蓮花,捺在河內,立刻這朵蓮花變了一隻船。 那老和尚說:「王善人,你等上船罷。 」 王安土自己要上船,又怕猛虎趕到把兒子外甥吃了,趕緊叫修緣快上船,「兒呀,快上船。 」 王全李修緣點頭,剛纔上船,王安土還沒上船,猛虎趕到,張牙舞爪,張嘴就咬,王員外嚇的「呀」的一聲,驚醒了。 睜眼一看,自己嚇得一身冷汗,原來是南柯一夢。 王安士覺着心中亂跳,方一明白,就聽李修練那裡嚷:「舅舅,可了不得了。 」 王安士說:「修緣你嚷什麼?」李修緣說:「我做了一個怕夢,我看見咱們房子着了火,舅舅帶我們兩個人跑出去,又遇見一隻老虎追咱們。 咱們正跑着,見眼前一道大河過不去,忽然有一位老和尚坐著蓮台,招了一朵蓮花,扔在河裡,變了一隻船,他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我同我表兄剛上船,瞧老虎來咬你,把我嚇醒了。 」 王員外一聽,說:「真乃怪道,我方纔也是做這個夢。 」 李修緣說:「舅舅要依我說,還是出家好,我看出家倒比在家好。 人生百歲終是死,莫若修福種德,不修今世修來世。 出家,了一身之冤掌,像你老人家這個歲數,更應當出家才是。 」 王安士說:「你這孩子,瘋瘋顛顛,還說出家?我那裡家中一呼百喏,出家有甚好處?你這孩子不想想,你在外面這幾年出家,落的何等困苦艱難,風吹雨灑?再說你李氏門中就是你一條根,並無三兄四弟,總想著光宗耀祖,顯達門庭,封妻蔭子,可以接續香煙。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你既讀孔孟之書,必達周公之禮。 莫不是你就忘懷了?」李修緣說:「舅舅此言差矣!你豈不知一子得道,九祖升天。 」 老員外嘆了一聲,賭氣不說了。 又覺一沉睡,照樣又一夢,如是者三次。 書中交代:這是濟公彈師要渡脫王安土,出離苦海。 不想王安士連得三警,並不醒悟。 聽外面天交三鼓,自己思想了半天,又復睡去。 天光一亮,老員外、王全、李修緣俱起來了,家人伺候洗臉,吃菜吃點心。 濟公就問:「舅舅,那韓文美韓大哥他怎麼沒過來?」王員外說:「你韓大哥現在病着呢。 」 濟公說:「咱們得去瞧瞧他去,這幾年老沒見了。 」 王員外說:「好,你我一同過去。 」 王全也跟着,三個人來到韓員外門首。 一叫門,家人由裡面出來一瞧,說:「老員外過來了。 」 王安土說:「你到裡面回稟一聲,就提我外甥李修緣回來了,特意來望你家公子。 」 家人隨即轉身進去,少時出來說:「員外,我家公子有請。 」 王安土這才帶領李修緣,往裡夠奔。 來到韓文美的臥室一瞧,韓成也在屋中,大眾彼此行禮。 濟公一看韓文美瘦得不像樣子,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 韓文美一瞧是李修緣,不是外人,有數年不見,趕緊說:「李賢弟,你這幾年上哪去的?」濟公說:「我在外面化小緣來着。 」 韓文美說:「你化小緣一向可好?」濟公說:「化小緣也沒什麼好與不好,無非是到處有吃有喝就是了。 韓大哥你這病,怎麼不吃藥呢?」韓文美說:「吃了許多的藥了,也不見好。 」 濟公說:「我這裡有一塊藥,給你吃罷。 」 韓文美說;「什麼藥?」濟公說:「伸腿瞪眼丸。 」 文美說:「兄弟你別跟我玩笑呀,怎麼給我伸腿瞪眼丸吃?」濟公說:「你不知道,這藥一伸腿,一瞪眼,就好了,能治百病。 這塊藥不是我的,是我偷濟顛和尚的。 」 王員外拿眼瞪了他一眼,濟公說:「真是我偷的這個藥,無論男女老幼,諸般雜症,一吃就好。 」 韓文美立刻把藥吃了,真立刻覺着神清氣爽。 濟公說:「你這病是什麼病?你知道不知道?」韓文美說:「不知道。 」 和尚說:「我知道你這病是虛癆。 」 韓文美說:「兄弟,你這可胡說。 」 濟公說:「不但我說你是虛癆,你還帶著妖氣,你的眼睛都發渾了。 」 韓文美說:「兄弟你是瘋了麼?」濟公說:「我一點不瘋,我瞧瞧我韓大嫂子在哪裡呢?」韓文美說:「在西廂房呢。 」 濟公說:「我去瞧瞧去。 」 說著話,往外就走,眾人也都跟出來。 濟公來到西廂房一看,說:「可是她,便是妖精。 」 韓文美說:「兄弟真瘋了,這是你嫂子麼,怎麼你說是妖精呢?這也就是兄弟你說,要是別人滿嘴胡說,我立刻就把他轟出去。 」 第2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濟公傳》
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