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鱷魚天底下地上頭,只有一個,夠五百里地長,這是個小的。 這種東西最利害無比,龍之性最淫,比如龍要污了牛,下出子來,名曰特龍,污了馬,下出駒來名曰龍駒,龍污了驢。 下出子名曰春龍,污了羊,生子名曰猖龍,污了豬,生子名曰債龍,要污了野鷄,下了蛋,入地一年走一尺,四十年起蚊,它一出來,能使山崩地裂,四周帶起四十丈水來,乃是龍王爺的反叛。 這個鱷魚,天下大患,今天被雷擊了,雨也住了。 知府知道是窮和尚的法術,請的雷,這才下了看台,過來給濟公行禮,說:「聖僧佛法無邊,弟子深為感念,請聖僧到衙門一敘。 」 和尚說:「太守大人,你把這鱷魚叫人抬回去。 他那兩隻眼,是兩顆避水珠,在內腎囊裡,取出來,乃是無價之寶。 他周身骨頭節裡都是珠子,他那兩隻爪,是真鍬塊。 大人你得這個魚,取出珠子來,勝似敵國之富。 」 知府一聽,喜樂非常,吩咐把方纔那假濟顛騎的馬,給聖僧備過來。 手下人答應,旁邊胡秀章趕過來,說:「聖僧你老人家上衙門去,我要回家了,在家中候着你老人家。 」 和尚點頭,雷鳴、陳亮、孫道全過來,隨着濟公左右。 和尚上了馬,同知府並馬而行,剛走到紹興府東門,忽然濟公騎的這匹馬一叫,連躥帶跳,往北就跑。 知府趕緊吩咐人快截馬。 大眾官人都嚷截,但是誰也沒截住。 和尚的馬,一直往北跑下去了。 雷鳴、陳亮、孫道全隨後追趕,和尚這匹馬奔走如飛,跑下有二十多里來。 和尚說:「好東西,真跟我玩笑。 」 正往前走着,眼前樹林子一聲:「阿彌陀佛,師父別走,弟子給你老人家送帽子來了。 」 濟公一看,正是假濟顛。 書中交代:這個假濟顛怎麼一段緣故呢?只因紹興府正南有一座會稽山,山下住着一個打柴的,姓李名雲。 這個人乃是飽學,時運不佳,家中貧寒,不能唸書。 家有老母,李雲事母至孝,就指着打柴度日。 一天打兩擔柴,一擔柴余米,一擔柴自己燒。 這天拿着扁擔板斧,到山上去打柴,剛走到山口,就見那裡有一條大蟒,有好幾十丈長,兩隻眼似兩盞燈,張着血盆似的大嘴。 李雲嚇得魂不附體,把扁擔、板斧都丟了。 跑回家去,嚇得戰戰兢兢。 他母親就問:「兒呀,怎麼了?」李雲說;「嚇死我了,我拿着扁擔、板斧剛要上山去打柴,剛走到山口,看見一條大蟒,真有水缸粗細,有好幾十丈長,兩隻眼像兩盞燈,張着大嘴要吃我,嚇的我把扁擔、板斧都掠了,趕緊跑回來。 」 老太太一聽,說:「扁擔板斧倒是小事,只是我兒有命,可以養贍為娘。 」 次日李雲還得去打柴,家中又並無餘糧,無親眼街坊又借了一根扁擔,一把斧子,夠奔會稽山。 剛來到山口一看,大蟒尚未走,嚇得李雲又把扁擔斧子捺了,又跑回去。 老太太一看,見李雲嚇的顏色更變,又問:「李雲為何驚慌?」李雲說:「大蟒還在那裡。 」 老太太說:「可別去了。 」 又過了一天。 次日家中顆粒俱無,不去就得餓着,李雲想:「我把人家擔繩等件也都捺在那裡,怎麼賠人家?」這樣一想,不顧命了,當時由家中出來,夠奔山口,撿扁擔打柴。 不知李雲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一百三十五回 濟公請雷誅妖怪 飛龍誠心拜聖僧 話說李雲因家中無柴米,老母不能充饑,自己無法,來到山口,一檢兩條扁擔,兩把板斧。 大蟒也並不吃他。 李雲由蟒邊走過去,上山打柴,挑柴回來,仍由蟒旁邊過,大蟒也不動彈。 後來一傳,嚷動了會稽縣知縣。 來祭奠大蟒。 知縣燒香說:「大蟒你真有道德,你快走,找深山洞府參修去,可以成正果,少得民間作亂。 」 果然一陣風,大蟒起在半懸空,往四外一看,見有一座山洞,洞裡有一股妖氣。 大蟒搖身一變,變了一個老道,頭戴九梁巾,身穿藍道袍,白襪雲鞋,來到洞門。 往裡一看,裡面有一個和尚,端然正坐,閉目參修。 老道說:「這位道兄請了。 」 和尚一看說:「道兄從哪裡來的?」蟒老道說:「我原本在虎邱山禪家院參修,那裡有大造化人占了,我此時無地安身。 師兄你怎麼稱呼?在此何干?」和尚說:「我乃飛龍僧是也,在洞中修真養性。 未領教道兄怎麼稱呼?修煉有多少年代?」蟒老道說:「我有八千多年的道行,我乃無名氏。 你有多少年的功德?」和尚說:「我有五千年的道行。 我雖是五千年,我可做了些功德事,常在外面施符水治病,瞭然功德,常常下山,不在洞內。 道兄既是沒處去,何妨你就在我洞中一同參修,你我彼此也有個伴當。 」 老道說:「也好。 」 就同飛龍僧二人在一處,時常盤道說法。 這天和尚說:「道兄,你在洞裡養靜罷,我要下山去做功德事。 」 老道說:「好,你去罷,我也不懂的做功德,我就懂的參星拜鬥,務正參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和尚下了山,在外面治病。 聽說白水湖妖精閙的利害,飛龍僧想:「知府貼榜文,請人捉妖,我要把妖精除了,也是一件功德事。 」 自己一想:「我見知府,我說,我是飛龍僧,他準不恭敬我。 聽說塵世有個濟顛僧,名頭高大,莫如我變做個濟顛僧,知府準恭敬我,他又沒見過濟顛僧什麼樣兒。 」 第2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濟公傳》
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