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把德性分為兩種,即理智德性(智德)與倫理德性(行德)。 前者主要指智慧、理解、明智;後者主要指節制、寬宏大量。 他認為理智德性與倫理德性不同,「理智德性大多數是由教導而生成、培養起來的,所以需要經驗和時間。 倫理德性則是由風俗習慣熏陶出來的」。 (《尼各馬科倫理學》)這就是說理智德性是由於訓練而產生和增長,倫理德性是習慣的結果。 他十分重視習慣對於德性形成的作用,並從諸多方面對這種作用作了詳細的論證。 他認為,人的天性,人的功能,包括與動物相同的本性和與動物不同的理性,都是人獲得德性的一種潛能。 這種潛能,要發揮並變成現實,還有賴於習慣的作用。 他說:「德性既非出於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自然給了我們接受德性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成熟則通過習慣而得以完成。 」(《尼各馬科倫理學》)德性不純屬自然生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存在的東西能被習慣改變。 他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道理:「石塊的本性是下落,你不能把它訓練得習慣於上升,即便你把它向上拋一萬次也不行。 你同樣不能使火焰下降。 」(《尼各馬科倫理學》)「我們並非由於多次觀看,而獲得看的感覺,多次諦聽而獲得聽的感覺。 反之,我們是有了感覺才用感覺,不是用了感覺才有感覺」。 (《尼各馬科倫理學》)所以說,自然生成的東西,都不能用習慣來改變。 而德性卻不同,它是由於先做一個個的簡單行動,而後形成的,這和技藝的獲得是一樣的。 我們必須學會一門技術後,才能掌握這門技術,運用這門技術。 例如,建造房屋,才能成為營造師;彈奏豎琴,才能成為操琴手。 同樣,「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為勇敢的人」。 (《尼各馬科倫理學》)由此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先天的自然和後天的習慣是德性形成的兩個重要基礎,前者為德性了一種可能性,後者則使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 第1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亞里斯多德傳》
第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