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佈施,不與人爭。 娶妻張氏,性情溫柔,治家勤儉。 所生一子名崔慶,年十八歲,聰明穎達,父母惜如掌上之珠。 忽一日有個老僧來家抄化道:「貧僧是五台山雲遊僧家,聞府中長者好善,特來化齋飯一餐。 」崔長者整衣冠出,延那僧人入中堂坐定,崔長者納頭便拜道:「有失款迎,萬勿見罪。 」那僧人連忙扶起道:「貧僧不識進退,特候員外見一面。 」長者大悅,便令作齋款待僧人,極其豐厚。 長者席上問其所來, 僧人答曰:「雲遊到此,要見員外有一事稟知。 」長者舉手請道:「上人若要化緣或化齋,老拙不敢推阻。 」僧人道:「足見長者善心。 貧僧不為化緣而來。 即日本處當有洪水之災,員外可預備船隻伺候走路。 敬以此事告知,余無所言。 」長者聽罷,連連應諾。 便問道:「洪水之災何時當見?」僧人道:「但見東街寶積坊下那石獅子眼中流血,便要收拾走路。 」長者道:「即有此大災,當與鄉裡說知。 」僧人道:「你鄉皆為惡之徒,豈信此言;就是長者信我逃得此難,亦不免有苦厄累及。 」長者問道:「苦厄能喪命否?」僧人道:「無妨。 將紙筆來,我寫幾句與長者牢記之。 」 天行洪水浪滔滔,遇物相援報亦饒; 只有人來休顧問,恩成冤債苦監牢。 長者看了不解其意。 僧人道:「後當知之。 」齋罷辭去,長者取過十兩花銀相贈。 和尚道:「貧僧雲遊之人,縱有銀兩亦無用處。 」 竟不受而去。 長者對張氏說知,即令匠人于河邊造十數隻大船。 人問其故,長者說有洪水之災,造船逃避。 眾人大笑。 長者任眾人譏笑,每日令老嫗前往東街探石獅子有血流出否。 老嫗看探日久,往來頻數,坊下有二屠夫問其緣故,老嫗直告其故。 二屠待嫗去,自相笑道:「世上有此等痴人。 天旱若是,有甚麼水災?況那石獅子眼孔裡哪討血出!」一屠相約戲之,明日宰豬,用血灑在石獅眼中。 是日,老嫗看見,連忙走回報知,長者即吩咐家人,收拾動用器物,一齊搬上船。 當下太陽正酷,熱氣蒸人。 等待長者攜得一家老幼登船已畢,黃昏左側,黑雲並集,大雨滂沱,三晝夜不息,河水擁入市頭鎮。 一時間那人民居屋流蕩無遺,溺死二萬餘人。 正因鄉民作孽太過,天以此劫數滅之。 止有崔長者夫婦好善,預得神人救之。 那日長者數十大船隨洪水流出河口,忽見山岩崩下,有一初養黑猿被溺不能起,長者即令家人取竹竿接之,那猿及岸得生而去。 船正行間,又見一樹木流來,有鴉巢在上,新乳數鴉飛不起,長者又令家僮取船板托之,那鴉展開兩翼各飛將去了。 適有灣處,見一人被浪激流下來,口叫救命,長者令人接之。 張氏道:「員外豈不記僧人所言遇人休顧之囑。 」長者道:「物類尚且救之,況人而不恤哉。 」竟令家僮取竹竿援之上船,遂取衣服與換。 忽次日雨止,長者乃令家僮回去看時,只見洪水過去,盡成沙丘,惟有崔長者房屋,雖被浸損,未曾流蕩。 家僮報知,長者令工人修整完備如前,攜老幼回家。 同鄉鄰里後歸者,十有一二而已。 長者問那所救之人願回去否?那人哭道:「小人是寶積坊下劉屠之子,名劉英,今被水沖,父母不知存亡,家計盡空,情願為長者隨行執鞭之人,以報救命之恩。 」長者道:「你既肯留我家下,就作養子看待。 」劉英拜謝。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長者回家不覺又有半載。 時東京國母張娘娘失去一玉印,不知下落。 仁宗皇帝出下榜文,張掛諸州,但有知玉印下落者,官封高職。 忽一夜崔長者夢見神人說:「今國母張娘娘失落玉印,在後宮八角琉璃井中。 上帝以君有陰德,特來說與你,可着親兒子去報知,以受高官。 」長者醒來,將夢與妻子說知。 忽家人來報,登州衙門首有榜文張掛,所說與長者夢中之言相同。 長者甚喜,欲令崔慶前去奏知受職。 張氏道:「只有一子,豈肯與他遠離。 富貴有命,員外莫望此事。 」劉英近前見父母道:「小兒無恩報答,既是神人報說,我情願代弟一行,前往京都報知,倘得一官半職,回來與弟承受。 」長者歡然,準備銀兩,打點劉英起程。 次日,劉英相辭,長者再三叮嚀:「若有好事,休得負心。 」劉英領諾而別,上路往東京進發,不一日來到京城,徑來朝門外揭了榜文。 守軍捉見王丞相,劉英先通鄉貫姓名,後以玉印下落說知,王丞相即令牌軍送劉英于館驛中伺候候。 次日,王丞相入朝奏知,仁宗召宮中嬪妃問之。 娘娘方記得,因中秋賞月,夜闌,同宮女八角琉璃井邊探手取水,誤落井中。 遂令宮監下井看取,果有之。 仁宗宣劉英上殿,問其何知玉印之由。 劉英不隱,直以神人夢中所報奏知。 仁宗道:「想是你家積有陰德。 」遂降敕封英為西廳駙馬,以偏後黃娘娘第二公主招之。 劉英謝恩,不勝歡喜。 過數日,朝廷設立駙馬府與劉英居住。 當下劉英一時顯達,權勢無比,就不思量舊恩了。 卻說崔長者,自劉英去後將兩個月,日夜懸望消息。 忽有人自東京來,傳說劉英已招為附馬,極其貴顯。 長者遂吩咐家人小二同崔慶赴京。 崔慶拜辭父母,往東京進發,不一日來到東京,尋店歇下。 次日,正 第1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包公案》
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