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有三種東西:情感、潛能和品質。 所謂情感是指那些伴隨有愉快和痛苦的許多感覺;所謂潛能是指我們藉以感受這些情感的能力;所謂品質是指我們藉以對付這些情感的那些東西。 美德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潛能,乃是品質。 換句話說,任何一種東西的美德,都是即使這個東西處於良好狀態中,又使這個東西的工作做得很好。 這種良好的性格狀態就是「中庸之道」、「適度」。 他指出:人們的行為有過度、不及和中間三種狀況,其中過度和不及是一種失敗的形式,只有中間才是成功的形式,才是美德。 可見亞里士多德提的「中庸」就是對任何事物的態度和行為要有一種適度。 亞里士多德根據中庸的道德原則,詳盡地討論了人們的具體的道德行為。 他指出,逃避和害怕每一樣事物的人是一個懦夫;反之,不顧任何危險的人是魯莽。 勇敢的美德就是在懦夫和魯莽之間。 貪享每一種歡樂,在任何歡樂之前不止步的人是縱情無度;反之,避開一切歡樂的人是麻木不仁。 節制的美德就是在縱情無度和麻木不仁之間。 把自己能力估計過高的人謂之自大;反之,把自己能力看得太低的人謂之自卑。 自尊的美德就是在自大和自卑之間。 遇事不稱心如意不加考慮就勃然發怒者稱為暴躁;反之,遇事無感情和無苦樂之感覺者稱為萎靡。 和藹的美德就是在暴躁和萎靡之間。 不考慮別人只為了自己者謂之自私自利;反之,對自己毫無考慮者謂之自我否定。 友愛的美德是在自私自利和自我否定之間。 在這部著作中,亞里士多德還探討了人們獲得美德的途徑問題。 在他看來,美德有兩種:理智方面的美德和倫理方面的美德。 理智方面的大多數是由教導而生成、培養起來的,需要經驗和時間;倫理方面的則由風俗習慣熏陶出來的。 因此人們的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天賦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存在的東西能夠被習慣改變。 這就是說,人們要獲得和掌握中庸的道德行為和標準,應靠後天的實踐和訓練,正如一個人由於從事建築而成為建築家,由於彈琴而成為彈琴家一樣,我們也是由於行為公正而成為公正的,由於行為有節制而成為有節制的,由於行為勇敢而成為勇敢的。 反之,有人之所以變得懦弱或縱情無度,都是由於在相應的情況和環境中,以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所養成的。 「總的說來,品質是來自相應的現實活動。 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視現實活動的性質。 品質正是以現實活動的性質來決定的。 從小就養成這樣還是那樣的習慣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 (《尼各馬科倫理學》) 第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亞里斯多德傳》
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