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榆罔帝同定少顥,那顧得晝夜辛苦,儘力闖入涿鹿,立足未穩,蚩尤趕到。 是時,榆罔不德而世道衰,諸侯自相征伐,榆罔又自侵陵諸侯,諸侯益叛之,天下大亂,榆罔不能制。 蚩尤坐位起兵追至涿鹿,受困日久。 時有軒轅聞知,統兵三萬,白來涿鹿救駕,正遇蚩尤與榆罔、少顥兵大戰,榆罔兵大敗,走避空桑之野。 軒轅當先殺出,手拈長槍,大喝蚩尤,曰:「匹夫不得無理,帝雖不德,汝為臣子,安可縱慾亂天下耶?」蚩尤不答,持戟便刺,軒轅用槍隔開。 這一場大戰,一來一往,一上一下,兩匹馬滴溜兒旋繞,各各抖擻神威,那肯一點放開!二人戰有兩個時辰,三軍看得目瞪痴獃,怎見得?有詩為證: 馬打交頭過,將軍展臂開。 圓睜怪目眼,各自看兵來。 軒轅那條神槍,端的神出鬼沒,蚩尤拚死力敵有一百回合,骨軟筋麻,大敗落荒而走。 軒轅不捨,隨後迫來。 蚩尤即于馬上作法,雲霧漫天,軒轅之兵對面不能見人。 蚩尤翻身催兵殺回,追兵被霧遮迷,心慌手亂,各自逃生。 軒轅鳴金收軍,折此一陣,安下營寨。 自思曰:「蚩尤戰我不過,擒之甚易,誰料此賊能作大霧,以迷我兵?想蚩尤猖狂,只靠此術,今且勿與戰,待我作一指南車以蚩尤在南方故也,以定東、西、南、北,我兵不被迷,此賊可擒矣。 」分付眾將士緊守寨門,不可出戰,頒式教軍中造指南車八乘。 軍士依式造完。 軒轅傳下號令:軍士皆穿黃衣,打黃旛,遇霧一起,即將指南車在前望南殺去,無有不勝。 眾軍得令,準備交戰。 卻說蚩尤自恃興霧之術,披掛索戰,于陣前大叫曰:「敗兵之將,不思退去,敢來再戰麼?」軒轅出馬笑曰:「昨日若無大霧,妝已為刀下鬼矣,今日與汝決一死戰,休得罷兵!」蚩尤曰:「我不罷兵,汝莫要走。 」言罷,二馬相交,兵刀並舉,戰三十回合,蚩尤敗走。 軒轅即令將指南車推向前,隨後奮力追趕。 蚩尤馬上作法,大霧四起,後人有詩一首,單道淺術不能濟大事云: 百萬軍前劍戟寒,如何薄技保全安。 山河未得收為一,將帥寧須巧設端。 咫尺風霾貪不辨,縱橫天地失迷寬。 千秋掩史紆籌策,惟有純臣德最難。 卻說軒轅見霧一起,催動人馬將指南車望南殺進。 蚩尤回身殺轉,見追兵不退,心下驚慌,所恃者霧,今已破解,只得大戰。 軒轅手起寶槍,刺入胸堂,負疼棄兵而逃,遂死於中翼涿鹿一說絶轡之野。 又蚩尤墓在山東壽張。 軒轅緊取蚩尤首級,號今天下。 卻說榆罔為帝不改前非,仍是不仁,軒轅聞知嘆曰:「此民之不幸也!」上表正其不仁,榆罔不聽。 軒轅興兵至空桑,榆罔自督兵出迎,少顥遙謂軒轅曰:「汝殺蚩尤有功于朝廷,不待封賞,今妄自興兵至此力何?」軒轅曰:「主君有德,兆民賴之;主君不仁,萬民塗炭。 今汝為臣,不能致君布德,反助惡害政,尚敢陣前饒舌?快請君上見吾,以正其過!」少顥曰:「汝乃臣下,敢誣主上!」舉刀望軒轅劈來,軒轅持槍忙迎。 戰二十回合,少顥敗走,軒轅趕來。 少顥同榆罔奔阪泉之野,少顥被軒轅一槍刺死,榆罔亦自刎而亡。 軒轅具棺,遂葬于阪泉。 榆罔在位五十五年,自炎帝八世,共五百二十年。 是時,眾諸侯咸知軒轅斬蚩尤,正榆罔,天下無主,皆推立代神農氏為萬民之主,是為軒轅黃帝,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便見。 第二十一回 軒轅氏即黃帝位 卻說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河南新鄭君之子也。 母名曰附寶,乃炎帝之裔,帝裡女孫也。 一日,出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懷二十有四月,生帝于軒轅之丘。 因名帝曰軒轅。 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疾速,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習用干戈,以土德王,色尚黃,諸侯咸推為天子,故曰黃帝。 都涿鹿,有雲瑞,即以雲紀官春官為青雲,夏官縉雲,秋白冬玄中黃。 又見土德之祥,而出黃龍上螾,帝大喜,修德治兵,藝五穀,撫萬民,度四方,始立制度,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 內行刀鋸,外用甲兵,制旌麾,立陣法,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路。 然未嘗寧居其土。 天下諸侯聞知,各皆畏服。 東至海濱,西至崆峒南至江瀆,北至熏鬻匈奴,會諸侯于釜山在保定安新。 帝雖都涿鹿,遷徙無常。 以兵環繞為營衛,法井田之制,開方有九,外八八六十四,分八方相守,小者為營,大者為衛,隅角相聯,曲折相對。 帝居于中,名曰握奇之陣。 一夜,睡至三更,夢見大風將天下塵垢皆吹去。 又夢一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 帝醒寤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後在也。 ——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千鈎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 ——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次日昇殿,以夢白群臣,群臣皆不識其意。 帝曰:「卿等且退,此夢決然不妄。 明日朕同卿等出獵以訪賢能,看其果否,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二回 帝用六相治天下 卻說風後者,山西解州人也,生於海隅之地,務農自耕,精於《易》數,明於天道,甘貧,隱逸為樂。 一日,至田中耕鋤,見天日晴和,乃唱歌曰: 上天圓圓,下地方方。 生逢斯世,得遇明王。 第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開闢演義》
第15頁